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近期,多個行業組織通過多種形式密集呼吁,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
中標價低于成本,已成為困擾光伏制造行業的難題。光伏協會召開專題座談會,阻止行業內卷。會議規模之大、覆蓋面之廣并不常見。
中國風能專委會組織制定低價惡性競爭行為的認定標準及罰則,重點解決低價惡性競爭、對競爭對手詆毀、明顯有失公平的合同條款等問題。多家公司簽署自律公約。
中鋼協則呼吁加強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加快研究推進產能治理和聯合重組,努力維護市場穩定、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經營風險,真正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
上述行業存有一些共性,如市場化程度非常高,行業擁有一定的先發優勢或競爭優勢。行業內卷則外化為多種表現形式。如價格戰,由此帶來筋骨盡傷,汽車、光伏、鋼鐵等產業的不少公司,都面臨業績壓力。如“口水戰”,競爭對手之間肆意抹黑、“背后捅刀”。
正常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來合理調控相關支出及投入,調整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但內卷之下,相當比例的企業掉入競爭陷阱,陷入螺旋式降價的困境。企業既無法完成“以價換量”獲取市場份額,也無法保持合理的利潤率,運營壓力不減,價格機制無法有效配置資源,形成“多輸”局面。
對于這些問題,行業組織層面給出一些反饋。光伏協會指出,行業要健康可持續發展,產品銷售價格需要高于全成本,企業才能可持續經營。
市場普遍認為,還需要更多力量介入。畢竟,對于市場充分競爭的產業來說,協同減產等策略的落地難度較大。
從產業邏輯來看,擴大市場規模、尋找新增長點往往是破局之道。這也是不少企業主體積極推進全球化戰略的重要原因。通過錨定全球,提升國際化競爭優勢來躲開內卷的漩渦。
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通過聚焦核心技術,鞏固擴大產業優勢也是一條重要路徑。企業發展原本就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比賽。在這一底層邏輯下,激烈競爭的制造類企業,應該逐步實現從以往的規模競爭、價格競爭,過渡到技術競爭、創新競爭。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創新是門必修課,轉型是道必答題,成功者才能同步實現行業和企業由大到強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