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第三空間”:深圳低空經濟創新發展新圖景
一、低空經濟發展背景與內涵
(一)低空經濟的時代意義
當前,全球產業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新動能。低空經濟不僅代表著航空科技的創新發展,更是數字經濟、智能制造、新型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它將重塑未來城市空間利用方式,打開“第三空間”發展新維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隨著技術進步和應用場景不斷豐富,低空經濟已經從傳統的通用航空領域,拓展到智慧物流、應急救援、城市管理、文旅消費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的產業帶動效應和經濟增長潛力。它既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打造未來產業競爭新優勢的關鍵賽道。
(二)低空經濟的內涵與外延
低空經濟是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從產業鏈視角看,它涵蓋了航空器及零部件研發制造、通信導航設備制造、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飛行服務保障、數據服務等多個環節。從應用領域看,主要包括低空制造、低空保障、低空飛行及綜合服務等重點方向。
這一新興產業形態具有典型的融合創新特征。它與5G通信、北斗導航、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升級;與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等傳統領域廣泛結合,創造新的應用價值;與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新經濟形態緊密協同,培育新的商業模式。
二、深圳低空經濟發展概況
(一)產業發展現狀
2022年1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關于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支持深圳在低空經濟領域先行先試,這為深圳發展低空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低空經濟年產值已超過900億元,同比增長20%;2023年,深圳新開通無人機航線77條,新建無人機起降點73個,完成載貨無人機飛行量60萬架次,飛行規模全國第一,消費級無人機占全球70%的市場份額,工業級無人機占全球50%的市場份額;直升機飛行量超2萬架次,飛行規模全國領先。這些數據充分顯示出深圳在低空經濟領域的產業實力和發展活力。在產業布局方面,深圳形成了以福田、南山為總部研發基地,龍崗、寶安為制造基地,鹽田為應用示范基地的產業空間格局。各區域根據自身特點,培育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生態。
(二)制度創新成果
深圳在低空經濟領域的制度創新成果顯著,先后獲批成為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全國通用航空分類管理改革試點,2022年8月又被確定為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這些改革試點資格的獲得,使深圳在空域管理、飛行管理、安全監管等方面具備了先行先試的條件。2023年初,深圳市首次將“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低空經濟中心。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是國內首部專門規范低空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該條例創新性地建立了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和低空飛行協同管理機制,為破解低空經濟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發展目標
根據《深圳市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深圳制定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在產業規模方面,計劃到2025年實現產值突破1000億元,培育鏈上企業突破1700家,其中專精特新企業突破100家。在創新能力方面,計劃新增國家級創新平臺3家,省市級創新平臺20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計劃建設8個大型起降樞紐、180個以上中型起降場、400個以上小型起降點,形成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在航線網絡方面,計劃開通220條以上市內無人機航線,10條以上與周邊城市的無人機航線,全市載貨無人機商業飛行突破300萬架次/年,探索建設城市空中交通網絡。
三、深圳發展優勢分析
(一)產業基礎優勢
深圳在低空經濟領域具有深厚的產業基礎。以大疆等龍頭企業為代表,深圳已形成從研發、制造到應用的完整產業生態。在創新資源方面,深圳匯聚了多所國內知名高校的研究院和分校,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機構。同時,大量企業研發中心的集聚進一步增強了創新實力,形成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體系。深圳獨特的創新環境不僅吸引了大量高端科研人才,也為低空經濟的技術突破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撐。在產業配套方面,深圳擁有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在芯片、傳感器、通信設備等關鍵零部件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同時,深圳還匯聚了大量專業服務機構,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法律、金融、咨詢等配套服務支持。
(二)政策制度優勢
作為經濟特區,深圳在低空經濟發展方面享有多重政策優勢。首先是立法權優勢,可以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制定創新性的地方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的出臺,就是這一優勢的具體體現。其次是改革試點優勢。多項國家級試點資格的獲得,使深圳在空域管理、飛行管理等方面具有先行先試的機會。深圳還建立了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和低空飛行協同管理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高效的治理框架。
(三)創新環境優勢
深圳具有全國領先的創新環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市場化的創新激勵機制、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為低空經濟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深圳在新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具有傳統優勢,這種創新基因與低空經濟的創新屬性高度契合。同時,深圳匯聚了大量高端創新人才,建立了一批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具備持續推動低空經濟技術創新的能力。深圳還積極推動標準先行,在低空飛行設備、運行管理、服務保障等方面開展標準制定工作。
(四)區位合作優勢
深圳處于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位置,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向東可聯通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借力其在國際航空服務、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向西可對接廣州、珠海等城市的航空產業基礎,共同發展航空科技創新和應用示范;向北可鏈接東莞、惠州等制造業集群,形成產業配套優勢。在大灣區協同發展框架下,深圳可以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在空域管理、航線網絡、技術研發等方面深化合作。同時,深圳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可充分利用國際會展、交易等平臺優勢,推動低空經濟領域的全球要素匯聚和產業鏈布局,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低空經濟發展高地。
四、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體制機制創新需求
深圳低空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體制機制創新課題。低空空域管理、航空器準入、飛行管制、安全管理等核心環節涉及多個國家部門職責,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的協同機制。深圳雖然獲得了多項改革試點資格,但在推進過程中還需加強與空中交通管理機構、民用航空管理部門等的協調配合。目前的空域運行以飛行調配、隔離運行模式為主,不同類型航空器的空域使用協調機制還在探索中。特別是在城市低空領域,需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更加靈活高效的空域使用方式。同時,飛行活動審批流程的優化和審批效率的提升,也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
(二)資源協同發展需求
在資源集約利用的發展理念下,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更加注重投資效率和協同效應。在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的背景下,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更加注重投入產出效益。低空飛行起降點網絡、通信導航設施、監控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投入,僅依靠政府財政投入難以滿足發展需求。同時,已建成的設施在利用效率和資源整合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從實踐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協調有待加強,各區、各部門建設規劃尚需進一步銜接;設施建設標準存在差異,影響了互聯互通效果;設施運營機制有待完善,資源利用效率還可提升;配套服務體系發展相對滯后,規模效應尚未充分顯現。
(三)商業模式創新需求
目前深圳低空經濟的商業應用仍以物流配送、航拍測繪等傳統場景為主,高附加值的商業應用場景較少。商業模式主要依賴設備銷售和基礎服務,尚未形成可持續的生態型收益模式。特別是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明顯短板:首先,商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雖然在警務執法、應急救援等領域有所應用,但在城市客運、文化旅游、商業服務等高價值領域的應用還比較有限。其次,服務模式較為單一,缺乏“產品+服務”、“平臺+應用”等復合型商業模式。再次,產業生態尚未成熟,上下游協同創新不足,難以形成良性的商業生態圈。
(四)安全風險管理需求
隨著低空活動日益頻繁,安全管理壓力不斷增大。首先是飛行安全風險,需要應對空域沖突、設備故障、天氣影響等多重風險。特別是在城市密集空域,如何確保不同類型航空器的安全間隔,避免相互干擾,是一個重要挑戰。其次是數據安全問題。低空飛行活動涉及大量敏感數據,包括飛行軌跡、地理信息、個人隱私等。如何做好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使用各環節的安全保護,防范數據泄露和濫用風險,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此外,還需要防范低空活動對城市公共安全帶來的潛在威脅。包括防范違法犯罪行為利用低空設備,保護重要設施和區域安全,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等。
五、對策建議
(一)創新投融資模式
在資源集約利用的發展理念下,應重點從三個方面創新投融資模式:
建立市場化的投融資機制。創新投融資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鼓勵采用“投資+運營”的市場化運作方式,提升項目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盤活存量資產,形成良性的投資生態。
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引導基金。由政府出資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應用示范等領域。建立市場化的基金管理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低空經濟的專項信貸產品、融資租賃產品等。推動建立適合低空經濟特點的信用評價體系,降低融資成本。同時,積極發展相關保險產品,分散產業發展風險。
(二)推進設施共建共享
建立統一的基礎設施資源共享平臺,推動各類低空飛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具體措施包括:
統籌規劃建設。編制全市統一的低空飛行基礎設施規劃,明確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優先利用既有建筑屋頂、物流園區、交通樞紐等設施條件,通過改造升級滿足低空飛行需求。
建立共享機制。制定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的標準規范和激勵政策。建立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平衡各方利益。推動建立統一的信息管理平臺,實現設施資源的智能調度。
創新運營模式。培育專業化的設施運營服務商,提供一體化的管理服務。探索“設施+服務+應用”的復合運營模式,提高設施使用效率和經營效益。
(三)培育創新商業模式
建議重點培育三類商業模式:
高附加值服務。發展無人機文化演藝、低空旅游觀光、航空運動等特色項目,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開發低空會展、空中廣告等創意服務,拓展商業價值空間。
平臺化服務。建設統一的低空經濟服務平臺,整合各類資源,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發展“低空+”融合服務,推動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
生態型服務。培育“飛行服務+地面服務+增值服務”的產業生態,通過服務的規模化和專業化提升盈利能力。探索數據增值服務、金融服務等新型業態。
(四)完善數字化支撐
建設統一服務平臺。打造低空飛行一體化服務平臺,實現飛行計劃申請、空域管理、安全監控等功能的集成。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接口規范,促進系統互聯互通。
提升智能化水平。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運營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設智能調度系統,優化資源配置效率,發展預測預警等智能化應用。
強化數據治理。建立健全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使用的全流程管理機制。加強數據安全保護,確保個人隱私和敏感信息安全。
(五)強化安全保障
構建多層次的安全保障體系:
技術保障。加強飛行感知、避障、應急處置等關鍵技術研發。建設智能化的監管系統,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制度保障。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風險評估和應急響應機制。推廣責任保險制度,建立風險分擔機制。
能力保障。加強安全管理人才培養,提升專業化水平。開展安全教育和應急演練,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結語
低空經濟是深圳打造未來產業新優勢的重要方向。在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的背景下,深圳應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創新優勢,通過市場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通過資源整合提升發展效率,通過模式創新增強產業韌性。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動低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探索新路徑。通過創新發展模式、整合優化資源、培育新型業態,深圳有望在低空經濟這一新興領域實現突破,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貢獻新的力量。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深圳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