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藥產業正駛入全球深海航道,一場由資本深度賦能的變革澎湃而至。
從構建并購橋梁到鍛造價值標尺;從破解研發周期錯配困局到支撐創新火種生生不息……政策東風勁吹之下,資本賦能創新藥產業提速發展,競渡全球市場的藍海。
生態轉變 從奮力轉型到全球競合
當專注于mRNA技術的傳信生物在商業化道路上遇阻時,疫苗龍頭百克生物伸出了橄欖枝。這場收購,為塵封實驗室里的尖端遞送平臺(LNP)找到了通往市場的鑰匙——百克的產業化能力和銷售網絡,瞬間激活了傳信極具潛力的帶狀皰疹mRNA疫苗管線。
這不僅是資本的聯姻,更是技術與產業的精準對接,生動詮釋了“外延并購可快速獲得品種并借鑒合作方資源”的行業邏輯。這正是中國醫藥產業生態劇變的一個縮影。
中國醫藥產業正經歷從仿制藥到創新藥的轉型。中銀基金基金經理鄭寧表示,傳統藥企面臨增長壓力,創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高,外延并購可快速獲得品種并借鑒合作方資源。
東北制藥收購鼎成肽源填補實體瘤治療空白,實現技術躍遷;億騰醫藥與嘉和生物完成“港股18A首例反向收購”,商業網絡與研發管線形成戰略互補;邁瑞醫療并購惠泰醫療,前者工業制造能力賦能后者三維電生理設備,后者心血管技術為前者打開黃金賽道,彰顯“技術拼圖”的本質價值……
“并購將成為資本市場的長期主流邏輯。”華蓋資本創始合伙人、董事長許小林說。這一判斷的底層邏輯在于:并購能系統性整合產業資源,實現“Biotech(生物科技企業)研發效率+大藥企商業化能力”的最優配置,從而推動行業從分散走向集中化、規模化。
在當前的并購浪潮下,License-out(海外授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部分企業的階段性策略,以平衡風險并等待更優的資本或并購機會。License-out通過提前釋放管線價值,為企業提供了“生存緩沖期”。例如,恒瑞醫藥將GLP-1管線以60億美元授權美國公司,通過“首付款+股權置換”實現研發成本回收。據建信基金統計,2024年此類交易額達488億美元,同比增長超20%。并購成為國產藥企快速接入全球銷售網絡的跳板。
一種更“激進”的國際化路徑也在2024年嶄露頭角——NewCo(New Company,指藥企剝離管線授權給予資本聯合成立的新公司)模式。恒瑞醫藥將GLP-1管線剝離,與美國Hercules成立合資公司,以19.9%股權置換60億美元潛在收益;康諾亞則在半年內兩度復制該模式,針對腫瘤與自免疾病搭建海外平臺。
市場升溫 政策松綁與行業進化
“無論是跨國藥企還是本土企業,管線的迭代壓力都在加劇。政策引導下,行業集中度也在進一步提升。”藍馬醫療董事長、總經理Steven Dai表示。
創新藥并購市場的升溫,猶如一場政策與行業發展共同催生的“及時雨”。從“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的頂層設計,到“并購六條”允許跨界收購非盈利資產、地方設立百億級并購基金降低交易成本,創新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方興未艾。
一級市場融資額下降、二級市場IPO節奏放緩,同樣推動了創新藥企發展策略的轉變。創新藥質量的提升,更成為行業并購頻發的最直接動因。
并購之路并非坦途。“并購文化還在構建。”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表示,職業經理人制度缺失以及估值泡沫導致的預期落差等因素,讓一些交易止步于紙面。產業整合須克服文化、機制等多重障礙。
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認為,創新藥產業并購成功的關鍵在于,企業家要從“控制權思維”轉向“產業思維”:一是價值認同,收購方應充分理解被收購方的技術或市場價值;二是路徑清晰,合并后的戰略藍圖必須明確且可執行;三是估值合理,價格要反映長期協同潛力,而非短期財務指標。
“以邁瑞醫療收購惠泰醫療為例,雙方看重的是技術拼圖帶來的‘1+1>2’效應,這種基于產業價值的共識是交易成功和后續整合順暢的基礎。”胡旭波說。
資本賦能 構筑創新藥產業并購新生態
私募基金架起跨海金橋,深度鏈接創新藥全球資源。
啟明創投構建的“被投企業出海服務平臺”已運作多年。“我們建立了與海外公司常規性的交流機制,定期傳遞被投企業信息,促進合作。同時,積極邀請海外公司與被投企業線下‘一對一’見面,并幫助被投企業與海外同行基金建立關系。”胡旭波說。
胡旭波介紹,通過這套體系,一些被投企業對接上大公司并達成交易。這種深度鏈接,為被投藥企鋪設了通往國際市場的關鍵人脈與渠道網絡。
公募基金鍛造價值標尺,多維評估指引創新藥并購方向。
據悉,建信基金建立了其篩選投資標的的“三維評估模型”。“在篩選投資標的時,我們更關注這三個核心指標:技術壁壘與管線潛力、商業化能力、國際化能力。”建信基金副總裁張錚說。
“臨床推進效率也很重要。”張錚表示,要重視企業快速推進臨床試驗的能力,如適應癥擴展速度和患者入組效率,這直接影響管線變現周期。這套嚴謹的量化體系,為市場提供了識別真正具備長期競爭力標的的“價值錨點”。
在建信基金投資案例中,對某“ADC(抗體藥物偶聯物)全球龍頭”的布局就嚴格遵循此邏輯,在早期授權階段完成后建倉布局,隨著其國際化臨床的開啟確定性不斷加強,倉位持續加重。
耐心資本破解困局,長周期資金支撐創新火種。
多位投資人表示,不少基金的投資周期為7到10年,這與醫藥研發的長周期特性嚴重錯配,多數投資人都面臨考核壓力。
破局的信號已經顯現。在業內人士看來,今年首期千億規模的20年期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及長期限低利率科技創新債券的推出等,都表明相關部門認識到長期資本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千帆競渡 駛向全球創新深海
業內人士認為,并購已不再是企業在融資受阻后的權宜之計,或是遭遇IPO挫折后的無奈選擇,而是主動出擊、構建全球競爭力、深度融入國際分工的核心戰略。
“隨著頭部藥企研發系統化、生產規模化、商業化團隊成熟,預計未來5年將有多家中國創新藥企業加入全球頭部陣營。”許小林說。
未來,或將繼續呈現“借船”與“造船”并行的多元化景象。“License-out是過渡方案,NewCo同樣是特殊階段的過渡性選擇。”許小林認為,License-out、NewCo的本質仍是管線交易,其優勢在于國內藥企可深度參與海外開發并享受更大權益,但須匹配產品競爭力。
競渡全球市場,趨勢已經顯現。行業前沿的最新實踐清晰勾勒出這條道路的軌跡:在百濟神州位于美國新澤西的研發中心,科研人員正合力解析跨國并購項目的臨床數據,象征著深度國際研發協作的常態化。
當恒瑞醫藥成功收購德國領先的mRNA技術平臺BioNTech的關鍵子公司,將尖端療法研發能力收入囊中;當信達生物憑借其卓越的雙抗平臺技術,引得國際龍頭賽諾菲以數十億美元發起競購……這些不再是孤立的交易,而是中國創新藥企以并購為槳,堅定駛向全球創新與競爭深海的鮮明航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