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智博
憑借著不斷提升的研發創新能力,國內藥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決心走向國際市場,為世界提供更多“中國方案”。
由于創新藥產業的準入門檻和失敗風險高企,國際醫藥巨頭紛紛把目光轉向外部,憑借多年積累起來的渠道和市場優勢,在全球范圍內網羅有潛力的創新藥管線,力求通過推動其全球商業化以實現更低的風險和更穩健的回報。在這之中,具備明顯人才優勢、臨床試驗優勢和成本優勢的中國創新藥自然成為了眾多國際資本的首選。
根據麥肯錫數據,2024年全球在研藥物管線中,中國項目占比由2023年的23.6%提升至26.7%,僅次于美國的49.1%。美國前FDA局長Scott Gottlieb在摩根醫療健康大會中提到,2024年美國批準新藥研究申請的分子里面,有超過50%來自中國,中國生物科技行業正迎來“DeepSeek時刻”。
然而,將創新藥管線交易給國際藥企巨頭,這一行為不免被冠以“賣青苗”的帽子而受到部分業內人士質疑。因為在創新藥全球銷售的過程中,相較于做“研”的中國藥企有限的銷售分成(相比藥品凈銷售額),更大比例的利潤還是交付給了做全球“發”和全球“商”的跨國藥企。
中泰證券醫藥聯席首席分析師曹澤運指出,這是中國制藥業發展的必要階段。通過BD對創新藥企業輸血,讓企業更有能力參與沿產業鏈拓展的全球“發”和“商”的平臺建設工作,進而縱向打通“研”“發”“商”全環節。同時,隨著百濟神州、再鼎醫藥等企業在全球“發”和“商”工作上的持續推進,也一定會在臨床開發、注冊監管、商業化運營、渠道建設等方面產生人才溢出效應,正如15年前的歸國“工程師紅利”,最終推動實現中國“研”領先世界一樣。
可以肯定的是,雖然全球發行、銷售的網絡渠道還尚有缺陷,但中國創新藥產業已由引進模仿轉向創新輸出,并不斷贏得國際市場,這是不爭的事實。
從過去只能“仿制跟跑”到目前的自主創新,并向全球輸出研究成果,中國醫藥產業正以高質量發展重構全球醫藥競爭格局。當技術突破、政策護航、資本助推、全球變現形成合力,雖然中國的創新藥產業仍“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曙光已劃破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