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前資本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如何借助專業投研力量優化資產配置,成為投資者迫切關注的核心命題。與此同時,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深刻生態變革,基金經理隊伍的迭代更新與投研體系的深度重塑,為市場注入全新活力。
在行業變革與市場波動交織之際,券商中國推出《基金經理周周看》欄目,以 “撥云穿霧” 的專業視角錨定產業趨勢研判。欄目將通過深度對話優秀基金經理群體,系統解構其投資框架的底層邏輯與市場前瞻思維,構建連接產業變革與資產配置的專業橋梁,為投資者提供兼具行業深度與市場時效性的價值參考。
本期《基金經理周周看》欄目關注的兩位基金經理:創新藥賽道正迎來基金經理眼中的黃金投資窗口,平安基金基金經理周思聰認為,2025年有望成為行業收入放量、盈利突破、估值抬升的元年,行業有望開啟系統性投資機會。以及業績均位居同類前列的信達澳亞基金基金經理吳清宇,他認為,高集中度持倉背后需強有力的研究結論支撐,扎實研究可化解持倉集中風險,也能獲取更高超額阿爾法收益。
平安基金周思聰:創新藥投資有望迎來收入放量盈利突破估值抬升元年
在醫藥行業結構性分化加劇的當下,創新藥賽道正迎來基金經理眼中的黃金投資窗口。
平安基金基金經理周思聰日前接受券商中國記者專訪時表示,創新藥投資已進入“大病種賽道+臨床數據驗證+全球化競爭”的三維篩選時代,2025年有望成為行業收入放量、盈利突破、估值抬升的元年,行業有望開啟系統性投資機會。
創新藥或迎投資元年
創新藥賽道近期經歷一波小幅回調。周思聰認為,這一調整不改行業長期成長邏輯——隨著基本面向上趨勢確立,待波動性趨于平穩后,創新藥賽道有望吸引更多長線資金布局其中。
“2025年是中國創新藥行業的‘三個元年’——收入放量元年、盈利跨越元年和估值抬升元年,行業有望迎來系統性投資機會。”周思聰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從短期來看,2025年將是創新藥企業收入集體放量的起點。經過2024年的醫保談判,80%的A股和港股創新藥公司在今年迎來產品收入放量期。
周思聰對創新藥賽道長期機會的邏輯判斷,核心在于市場資金分配邏輯的轉變,相較于過去幾年創新藥與AI、機器人等新興科技板塊激烈爭奪資金的情況,當前市場格局已發生顯著變化。
從中期視角看,2025年至2028年將成為中國創新藥企業集體邁入盈利期的關鍵階段。與過往僅零星企業實現盈利的格局不同,這一時期將有大批企業同步進入盈利周期。參考A股歷史經驗,當一個行業整體邁入盈利周期時,往往也預示著該板塊將進入系統性走強的新階段。從長期來看,2025年或成為中國創新藥估值系統性提升的起點。商業保險的推進是核心變量。
基金經理眼中的“好藥股”
由于創新藥賽道具有高門檻、復雜性的特點,在晦澀難懂的醫學界中抓住最大“用戶群”的機會成為獲取彈性收益的關鍵,投資者選好股票還需要會選“好藥”。
“在各種各樣的創新藥細分賽道中,最主要是挖掘病人較多的大病種領域。”周思聰強調重點布局大病種領域,核心關注四大方向:
第一是雙抗:中國首款雙抗獲批,多款產品進入臨床三期或獲海外高額授權;中國企業從“靶點發現”轉向“組合實驗”,充分發揮效率與工藝優勢。第二是ADC(抗體藥物偶聯物):全球新一代ADC在研國產占比領先,技術特性推動亞洲企業從“機制發掘”轉向“工藝探索”。第三是靶向藥:全球腫瘤藥市場規模超1500億美元,2030年中國靶向+免疫治療預計占比85.8%,國產小分子加速收獲。第四是自身免疫病:與癌癥并列最大創新藥細分方向,受環境、生活水平及醫保覆蓋提升驅動,關注度持續走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思聰關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賽道中,用戶群廣泛的腎病創新藥公司成為她重倉布局的對象。以她所挖掘的腎病藥物龍頭股云頂新耀為例,截至今年3月末在平安核心優勢基金中所占個股倉位超過8%,自2022年四季度以來云頂新耀漲幅已超7倍,顯示出用戶廣泛的大病種藥物具備更大的彈性機會。
優等生“競品少試驗快臨床好”
盡管AI與創新藥的融合為賽道降本提供了想象空間,但高研發投入與企業盈利周期滯后的矛盾,使得精準估值能力與對優質標的的深度研究,成為提升投資勝率的關鍵。
周思聰指出,AI與藥物研發的高關聯性將顯著提升制藥行業效率,尤其利好醫藥外包(CXO)領域——AI制藥能力的構建或成未來CXO企業競爭的核心抓手。此外,AI在影像識別、病理分析等場景的應用落地性較強,慢病管理、早癌篩查等領域也高度依賴AI數據分析,賽道整體市場空間廣闊。
周思聰認為,創新藥投資的核心是概率判斷——無論處于“從0到1”(早期研發)還是“從1到10”(商業化落地)階段,本質都是評估藥物成功的可能性。差異在于,“從0到1”階段公司股價彈性更大,但需通過深度研究降低風險。
周思聰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醫藥投資有三大篩選標準:第一,聚焦大市場空間,比如腫瘤、代謝疾病,其商業價值覆蓋研發風險。第二,優選競爭格局清晰賽道,比如孤兒藥/罕見病用藥,要求3年內無競品(形成獨家優勢)或臨床進度全球前三,前兩名占80%患者份額。第三,鎖定臨床數據最優產品,未達頂尖水平則不考慮。她強調,醫藥本質是存量競爭,投資需聚焦“最快”或“最好”的“優等生”。
信達澳亞基金吳清宇:穿越周期迷霧,以合理估值錨定確定性成長
去年以來,優秀主動權益基金經理走出業績調整期,產品凈值不僅修復回撤,更開啟上升趨勢,部分基金經理的基金凈值曲線在今年站上歷史高點。信達澳亞基金基金經理吳清宇便是其中代表,投資生涯起步于保險資管的吳清宇,和很多險資背景的基金經理類似,秉持“絕對收益思維”。他通過產業前瞻與動態估值管理獲取長期絕對回報,在管信澳景氣優選、信澳優勢產業等基金近一年業績均位居同類前列。
近期,吳清宇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產業前瞻鎖定高成長賽道,以合理估值深挖優質個股,高頻掃描市場動態,始終保持組合高性價比,致力于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
絕對收益思維,構筑投資根基
吳清宇擁有北京大學電子學學士、經濟學碩士以及香港大學金融學碩士學位,具備工科和金融復合背景。2011年7月起,他歷任融通基金、德邦證券行業研究員。他的投資生涯起步于保險資管領域,2016年在中國人保資管擔任專戶投資經理,后進入公募基金行業擔任基金經理,2020年加入信達澳亞基金。
在公募基金行業從業多年,吳清宇踐行“絕對收益思維”。他認為,投資獲利不僅需要資產優質,還需要足夠便宜。通過選擇便宜的優質資產,自然能獲得良好回報。
這一理念與GARP策略(Growth at a Reasonable Price,合理價格增長策略)高度契合。作為經典的“價值成長型”投資方法論,GARP策略的核心在于平衡估值與成長的性價比。吳清宇認為GARP策略能保證其目標:以低估或合理估值買入成長。隨著成長兌現,獲取估值回歸帶來的收益。
“如果每筆投資都能堅守此策略,隨著成長兌現,自然能獲取估值回歸所帶來的收益。”吳清宇認為,長期看,如果每筆投資都賺錢,絕對收益出色,相對收益自然不會差。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吳清宇追求長期回報,不刻意控制回撤,并強調高成長公司的波動屬于天然屬性,短期系統性風險(如貿易戰)并不會改變優質成長企業的長期價值。相較于外部市場波動,他更關注公司的長期價值,敢于在市場左側進行布局,能忍受短期波動和承受時間成本。
基于對GARP策略的成功實踐,吳清宇所管基金歷年業績均穩居同類型前列,并于2025年2月實現凈值新高。長期看,他在管的基金均實現正收益。
兼顧產業前瞻與估值紀律
吳清宇認為精準擇時可遇不可求,自己更希望從產業前瞻出發把握投資機會,同時兼顧估值紀律。
他善于通過制造業非線性發展引發的供需錯配捕捉結構性機會,以此驗證其產業前瞻邏輯。從2020年疫情醫療相關產業鏈、2021年新能源汽車需求爆發、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之后歐洲光伏產業鏈,再到2023年AI訓練需求爆發之后的服務器、光模塊產業鏈與2024年AI手機終端需求等,這些需求的超預期爆發常常帶來結構性機會。
吳清宇的優秀選股能力體現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結合。行業選擇上,他以成長板塊為主線,根據GARP理念進行行業輪動,優選價值邊際突出的成長行業,避免追逐市場熱點。他認為行業維度產出性價比更高,行業內的公司交叉驗證亦可提升確定性和命中率。
投資實踐中,吳清宇先選出未來2至3年內高成長性行業或賽道,再從中優選業績增速快于同行、估值匹配度高的標的,遵循“同估值選增速、同增速選估值”的原則,伴隨成長兌現,通過股價上行獲利。
他通過高頻掃描市場動態,精選優質標的,保持組合高性價比。當標的估值偏離合理區間時果斷止盈,發現更高性價比標的時及時進行倉位調整,拒絕“高收益低波動”的矛盾訴求,專注基本面驅動的長期收益。相較于滯后的財務數據,他對個股研究更看重深度實地調研。
“集中持倉需對標的有極強信心。”吳清宇近年來不斷提高持倉集中度,希望通過精準選股獲取更多超額收益。
他認為,若研究發現A公司優于B公司,B公司優于C公司,邏輯上就應滿倉持有A公司。若找不到明顯占優的公司,才會選擇均衡配置,持倉自然分散。高集中度持倉背后需強有力的研究結論支撐,扎實研究可化解持倉集中風險,也能獲取更高超額阿爾法收益。
看好三大黃金賽道
基于DDM(股利貼現模型)的分析框架,吳清宇對未來權益市場持積極展望。他認為,隨著全球流動性寬松周期的開啟,疊加國內政策對經濟復蘇的持續支撐,市場有望呈現震蕩上行態勢,這構成了其提升股票倉位的重要宏觀背景。
在行業配置層面,吳清宇深耕大制造領域,尤其關注中國制造業特有的產能周期規律——相關行業往往會經歷“需求爆發—產能供不應求—產能集中投建—供過于求”的典型周期輪回。他強調,在這一過程中,需重點把握需求端與產能端的動態匹配關系,這是判斷行業景氣度的核心關鍵。
從當前配置方向看,AI算力、電子、通信、汽車等大制造相關領域是他近期重點布局的賽道。對于未來投資方向,吳清宇重點關注三大領域:一是伴隨著服務器的升級,以及以字節跳動公司為代表的國內廠商增加資本開支和投入帶來的國內算力需求的提升;二是伴隨AI大模型的逐步完善,與下游硬件結合產生的“AI新硬件”的投資機會;三是伴隨汽車智能化的產業趨勢,國內部分整車廠有望迎來市場份額的進一步提升。
校對: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