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9年,深圳就被評為“中國十大科幻城市”,并在后來的2023、2024年又曾兩度獲此殊榮。那么,深圳科幻生態到底怎樣?前景如何?打造“科幻之城”,深圳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21世紀以來,深圳科幻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的過程。迄今,深圳擁有王晉康、吳巖、陳楸帆、海漄、王諾諾、譚鋼、分形橙子、袁博、簡妮、張冉、馬國賓、三豐、謝晨、陳發祥等一批科幻作家與科幻工作者。尤其2015年后,劉慈欣小說《三體》獲得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流浪地球》改編電影大獲成功,中國科幻走進新時代,躍上新高度,深圳科幻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科幻創作與產業化研究中心等一批科幻公益與研究機構先后成立;《中國軌道號》《火星孤兒》《時空畫師》《贏家圣地》《浮生一日》《三日月》《地球眾神》《起點》《云夢》《云身》等眾多科幻作品持續出現;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人民文學獎、百花文學獎、深圳十大佳著獎等各類獎項紛紛斬獲,讓深圳科幻創造出高光時刻,“科幻之城”已具雛形。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還通過“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培育了不少青少年科幻愛好者與寫作者,特別是以黃子真、歐陽子毅等“00后”為代表的新生力量的崛起,為深圳乃至全國的科幻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
近年來,為打造“科幻之城”,深圳積極出臺政策措施鼓勵科技創新,吸引各類創新人才,文化環境自由寬松,科幻創作養料充足,科幻生態自然和諧。加之深圳具有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多元融合的移民文化,高度發達的文化創意產業,給科幻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形成了獨特的科幻生態優勢,使其在全國乃至全球科幻創作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此基礎上,深圳科幻創作與科技產業協同進化。一方面,深圳科技創新為科幻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推動科幻作品在題材、主題和表現形式上不斷突破;另一方面,科幻創作通過想象力和創意激發科技創新靈感,為深圳科技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最終,深圳科幻創作生態呈現出多元共生的發展態勢,涵蓋文學、影視、動漫、游戲、衍生品等多個領域,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不同領域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支撐,共同推動了深圳科幻創作的整體繁榮。
凡此種種,讓深圳打造“科幻之城”面臨千載難逢的機遇。不過,挑戰隨之而來。譬如,名人效應問題。提起中國科幻,家喻戶曉的除了劉慈欣及其《三體》《流浪地球》,其他人很難“飛入尋常百姓家”;而說到深圳科幻,除了吳巖、陳楸帆、海漄等作家,其他人則很難冒頭,出圈機會較少。又譬如,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當前,南山區科幻創作風生水起,孕育了一批新銳科幻作家與科幻研究機構,共同營造了面向未來的科幻正能量,帶來了不斷創新的科幻原動力;福田區的“鯤鵬”青少年科幻文學獎影響力與日俱增,為深圳科幻立足本土、輻射全國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他區無論科幻創作還是科幻產業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短板。而提到深圳科幻產業,學者宋丁曾直言不諱,深圳作為中國科幻城市三甲之一,卻因土地缺乏,一直難以落實科幻產業的較大型用地,有點“英雄氣短”的味道。此外,深圳從事科幻創作的作家總體來說偏少,沒有像成都《科幻世界》、天津《科幻立方》那樣的科幻期刊,也缺乏叫得響的世界性、全國性科幻文學獎。
盡管如此,我對深圳打造“科幻之城”前景持樂觀態度,正如劉慈欣在2018中國科幻大會期間所言,“深圳是中國最具創新色彩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輕的、具有科幻色彩、未來感的城市。現在中國的科幻中心,包括產業中心、科幻活動、讀者群、作家群體開始向深圳、上海等城市轉移,深圳有可能會很快成為中國的科幻之城”。那么,深圳如何在這輪“科幻熱”中抓住新的時代機遇?又可通過哪些路徑邁向“科幻之城”?不妨從三方面著手。首先,既要秉持真誠心態,吸收利用《山海經》《搜神記》等本民族優秀傳統科幻資源,又要抱以開放姿態,學習借鑒《三體》《銀河帝國》《太空漫游》等國內外優秀科幻作品,更要堅定扎根深圳大地,向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中國和世界讀者及觀眾講好深圳科幻故事,創作出具有深圳特色的科幻作品。其次,緊抓國家及省市各項政策扶持契機,勠力搭建高水平科幻創作交流平臺、產品開發共享平臺,全面推進科幻創作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創新設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幻大獎。再次,積極實施科幻人才培優計劃,高度重視青少年科學素養培育,以便誕生更多跨界交叉與復合型科幻創新、創意、創作、創造人才。
相信隨著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文化產業的持續升級、世界影響力的日益提升,深圳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幻之城”。期待未來深圳科幻在全球范圍發揮引領作用,成為世界科幻創作重要基地,為中國和世界科幻發展貢獻獨特的深圳智慧和深圳力量。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