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播客”的喜馬拉雅最近賣了個好價錢,被騰訊音樂以近百億元收購。這提醒我們,在短視頻、直播如日中天的當下,主攻“耳朵經濟”“聲音經濟”的賽道依然沒有被人們遺忘,尤其是隨著新能源汽車智能座艙的發展,車內時間被重新賦予價值,音頻內容成為行車過程中的情緒陪伴和認知補充。對于以公募基金為首的金融行業來說,有聲陪伴更具“營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耳朵經濟”——播客賽道,近年來華夏、易方達、南方、中金、華泰等二十余家公募基金與頭部券商紛紛布局,形成了規模化的“聲音艦隊”,基金播客已從最初的試水階段發展為體系化的戰略投入。這一現象背后,是金融機構對投資者教育場景的深度思考——當投資者的眼睛被短視頻占據時,耳朵成為了新的突破口。
播客不僅僅是讀出來就完事的有聲書。基金公司布局播客也并非簡單的內容平移,而是需要通過形式創新大幅提升投資者體驗。內容形態已超越簡單的市場資訊播報,轉向“專業生產內容+重量級嘉賓”的深度對話模式。基金經理、投研團隊成員紛紛從幕后走向臺前,在播客中坦誠剖析投資決策邏輯、分享市場觀察心得。這種“去神秘化”的做法顯著增強了內容的可信度和親和力。播客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解放用戶的眼睛與手指,能滲透不便于用眼盯、用手點的碎片化場景,更安撫聽眾頻繁劃下一條的沖動。同樣的內容,播客完播率要高于短視頻,用戶平均收聽時長也會高于短視頻。因為在B站、小紅書、抖音這些集中了海量有趣內容的短視頻平臺上,要讓非專業領域的用戶長時間把注意力集中在財經專業內容上,可謂“苦行僧”般不易。播客這種排他性、深度沉浸式的體驗,讓其他媒介難以企及。
此外,播客為投資者教育帶來了“別具一格”的突破。其主打細水長流和陪伴,不沖短期流量的特質,成為傳遞長期投資理念、溝通復雜話題的理想載體。這種定位與投資者教育的本質既不謀而合又高度契合。因而,播客在迎來專業資源的集中釋放之后,投資者能系統性地獲取宏觀經濟分析與投資策略探討。這種既隨意又聚焦式的知識傳遞,恰恰是碎片化短視頻難以具備的。更重要的是,播客創造了安靜的、稀缺的、獨處的深度場景與高黏性用戶連接。對于投資者掙錢時的“歸因”,或是虧損時的“療愈”,播客都提供了其他媒介無法替代的價值。這種“陪伴式”的教育方式和“備胎式”的好人設,正是金融機構與投資者之間長期信任關系的源頭所在。
但基金播客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流量增長日漸乏力成為普遍困擾。當更多專業玩家入場瓜分流量池,流量的自然增長越來越難。另外,播客的商業化路徑尚不明晰。“重教育輕轉化”的模式雖然堅守了投資者教育的初心,但也帶來了是否有可持續性的疑問。
但無論如何,金融行業的“耳朵爭奪戰”已從概念探索走向實質布局。這場戰役不僅關乎誰的聲音能被更多人聽見,更檢驗著深度內容在算法驅動的流量世界中能否守住一席之地。當短視頻追求瞬時刺激時,播客代表的深度陪伴或許正是投資者教育最需要的養分。播客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基金公司可以借機建立與客戶之間的信任。而這種信任的累積,遠比短期流量珍貴得多。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