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草牧樂章
來源:人民日報2025-07-04 10:36
(原標題: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草牧樂章——來自沿黃省份的一線調研)

王成章(左)在河南蘭考縣與農戶交流。

石如瓊徐寧坤攝影報道

河南蘭考縣黃河灘區,農機在收割苜蓿。

石如瓊攝(人民視覺)

青海湟源縣高原牧場。

王偉攝(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創作好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黃河,這條流經9省區的母親河,提供了占全國50%的奶類、40%的蛋類、30%的肉類,同時,也面臨著生態本底差、水土流失嚴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等問題。草牧業是黃河流域傳統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2023年,農業農村部啟動為期3年的黃河流域草牧業高質量發展項目,由全國畜牧總站組織實施,探索生態保護和生產發展并舉之路。近日,記者順流而下,一路探訪青海、甘肅、河南等沿黃省份,看草牧業如何奏響生產生態生活兼顧的樂章。

——編  者

 

【黃河源頭區】

增草節糧,牛羊吃上“營養餐”

記者  郁靜嫻

初夏時節,青海省湟源縣寺寨鄉,祁連山脈下綿延著青青草原。

草原村養殖大戶郭菊蘭剛拉了800多頭牛回來,她從食槽里抓起一把草料介紹,“這是精粗比配好的飼料,精料主要是玉米、豆粕,粗料是豆禾混合青貯飼草,適口性好,牛愛吃著哩。”

湟源縣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無霜期短,枯草期長,天然草原放牧壓力較大。

郭菊蘭回憶,前些年靠天放牧,牛羊吃不飽,經常見草就啃,再加上過度踩踏,生態失衡、鼠害泛濫,草山禿得厲害,“食物不夠吃,近半數小牛犢挺不過冬天。”

2015年,郭菊蘭流轉了2000多畝地,栽培飼用燕麥,試圖緩解過度放牧給生產和生態帶來的雙重壓力。但時間一長,她發現,同一塊地年年種燕麥,地力退化、病蟲害加劇,飼草質量下降;盲目施肥后土壤還會結塊,影響上游水土涵養功能。同時,燕麥粗蛋白含量較低,難以滿足草食家畜對高蛋白的需求。

草畜矛盾如何解?走進郭菊蘭的牧草種植區,飼用燕麥與飼用豌豆混種地里泛起層次分明的綠浪。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副研究員王偉正在查看飼草長勢。“豆科植物具有固氮作用,而禾本科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能促進豆科植物生長。”王偉介紹,飼用燕麥與飼用豌豆混播技術通過合理配比抗旱耐寒品種、配套綠色栽培技術,有效提升了高寒地區旱作牧草生產效率。在青海大學技術團隊的指導下,去年郭菊蘭的1300畝混播地,每畝鮮草產量達3.6噸,比先前只種燕麥提高12%,化肥用量減少20%以上。

豆禾混種模式能否可持續,關鍵在于以草代糧的效果。每年8月中下旬,到了燕麥乳熟期,將兩種飼草混合收割后壓制青貯,一個月后草場轉黃,正好作為粗飼料供應牦牛。“跟著王老師他們種草后,精飼料節省了,牦牛品質還提升了。”郭菊蘭說。

據測算,混播后的飼草粗蛋白含量可達到13%,比燕麥單一種植提升近50%。“我們幫養殖戶確定最佳精粗比配方,舍飼期間粗飼料占比由30%增加到60%以上,牦牛出欄時間縮短了10—15天。后期,牦牛糞便經無害化處理后直接還田,形成‘畜—糞—草’的生態循環。”王偉說。

草畜聯動,美美與共。在湟源縣,飼用燕麥與飼用豌豆混播技術今年已示范推廣1萬畝,按高寒草原每畝干草產量50公斤折算,每畝混播人工草地可替代18畝天然草原。“牛羊冷季口糧問題解決了,有助于降低牧民對天然草場的依賴。”王偉說。

草場上、圈舍里,增草節糧帶來看得見的變化:技術輻射區草原植被覆蓋度提高15%以上,植物平均株高增加31.9%,植被恢復率提高30%,全縣牦牛冬季舍飼率由2022年的61.7%提高到66.5%……下一步,湟源縣將通過“專家+基地+技術員+示范戶”機制,組建百人技術服務團隊實行聯點包干,帶動更多養殖戶由傳統放牧向舍飼、半舍飼方式轉變。

【黃土高原腹地】

覆膜穴播,黃土地蓋上“功能被”

記者  李曉晴

甘肅省環縣木缽鎮曹旗村,30畝苜蓿示范田在微風中泛起綠浪。環縣現代羊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何瑞,腳蹬一雙沾滿泥土的旅游鞋,熱情地給簇擁在身邊的村民講解:“鄉黨們,你們看一下這地里的苜蓿,長得多好!咱們這里干旱缺水,采用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術,出苗率能提高18個百分點,保苗率增加15個百分點。”

長期以來,環縣農民主要翻耕種植小麥、玉米,缺乏糧草輪作制度,加速了水土和土壤有機質流失,地力連年下降,種糧食產量低、效益差。

為解決這一困境,在全國畜牧總站的項目支持下,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專家、蘭州大學教授沈禹穎帶領團隊,在當地推廣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術種植苜蓿。

“先選對苜蓿品種,然后在5月前進行覆膜。這膜一蓋,就如同給土地蓋了層‘功能被’,能使春季表層土壤溫度提高3攝氏度,水分增加15個百分點,起到增溫保墑防風沙的作用。”今年春季,在木缽鎮殷家橋村的苜蓿田里,沈禹穎手把手現場教學,“把苜蓿種子播到膜下,控制好行距、穴距和播深,等苜蓿長到20厘米高,把膜去掉,初花期就可以收割了。”

在研究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的不懈努力下,苜蓿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術在環縣推行。在殷家橋村,薈榮草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種植了200畝苜蓿,公司負責人王剛說:“跟我們合作的農民前期還不太相信,第二年碰上大旱,采用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術種植的地塊畝均干草產量達到500斤,比不覆膜的增產15%,每畝凈收益增加了66元。”

可觀的經濟效益讓農民有了種植的動力,同時也帶來顯著的生態效益。何瑞介紹:“實施苜蓿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術的區域,水土流失率降低20%。我們還開展坡地人工牧草地建植,提高坡地植被覆蓋度,也有效減少了泥沙入河。”

作為傳統的養羊大縣,提升優質飼草供應量并推動草畜高效結合,是促進環縣草牧業高質量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關鍵課題。何瑞介紹:“我們推廣青貯玉米和飼用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混種、混收、混貯,目的是提高青貯飼料的蛋白含量,促進肉羊健康養殖,打響環縣羊羔肉品牌。”

曲子鎮雙城村養羊戶谷軍成深有感觸:“我家養了40只羊,使用混合青貯飼料后,能早出欄15天左右,育肥期平均每天能節約精料0.2千克,兩項算下來,每只羊可降低飼喂成本約105元。”

【黃河灘區】

改良土壤,鹽堿地變“高產田”

記者  常  欽

早上5點多,70歲的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王成章已驅車上路,奔赴蘭考黃河灘區。這是他今年第二十三次奔赴這片奮戰了6年的“戰場”,“新上的水肥一體化設備正給第三茬苜蓿澆灌施肥,我得去看看效果。”

2019年,蘭考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后,喚醒沉睡的鹽堿地,成為當地一項緊迫的任務。當年春天,時任河南省牧草聯盟理事長的王成章,接下了這塊“硬骨頭”。

王成章的“武器”是紫花苜蓿。根系深扎地下五六米,既能固氮改良土壤,又能大幅減少風沙揚塵和水土流失,但在河南鹽堿地大規模種植紫花苜蓿,尚屬新課題。

選種是第一步。“以前選種,重點看高產、看品質;這次,更要看耐鹽堿、抗倒伏。”王成章說,最終中苜3號、巨能601等4個苜蓿品種脫穎而出,單茬收割時間從5天延長至15天,一級以上苜蓿草占比從50%躍升至75%。

鹽堿地種苜蓿,出苗率是“生死線”。別人春播,王成章偏要將播種期定在10月,“春季地表返鹽嚴重,種子出苗率、成活率低。7—9月雨季,雨水把鹽堿淋溶到深層,10月地表鹽分全年最低,這時播種,才選對了‘天時’!”2.7萬畝苜蓿全部秋播,出苗率從春播的不足20%奇跡般躍升至90%。

出苗率提高的同時,王成章決定加大每畝播量——裸種從1.5公斤增至2公斤,包衣種子增至2.5—3公斤,苜蓿首年增產近10%。

磷酸二銨屬于堿性肥料,不適合在鹽堿地施用。王成章團隊果斷改用酸性肥料磷酸一銨,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研制出苜蓿專用復合肥。以草養地,改良鹽堿,推廣水肥一體化苜蓿種植技術,將肥效提升20%以上。

王成章“不走尋常路”的背后,是300余次田間試驗的支撐。經過定制化的改良,鹽堿地實現了“逆襲”——蘭考黃河岸邊,6萬畝優質苜蓿隨風搖曳,4萬畝輪作小麥玉米長勢喜人。

“種3年苜蓿,換兩年糧食高產。”王成章提出輕度鹽堿地糧草輪作技術,堪稱鹽堿地改良的“時空魔法”。3年苜蓿種下來,鹽堿地的pH值能從8.6降至8.2,含鹽量由0.3%下降到0.2%,土壤肥力提升20%—30%。蘭考縣東壩頭鎮楊莊村,種苜蓿前小麥畝產249.7公斤,種3年苜蓿后輪作小麥,畝產達到了446.7公斤,實現了低產變中產。蘭考河西基地,小麥畝產從397.3公斤增加到了533.7公斤,中產變高產;輪作的全株青貯玉米畝產從2噸增至3噸,粗蛋白含量提升10%—20%,成為知名奶企的“搶手貨”。目前,輕度鹽堿地糧草輪作技術已在河南沿黃9縣推廣。

6萬畝苜蓿制成青貯供應奶企,奶牛糞便發酵還田,每畝減施化肥65公斤;企業與農民簽訂訂單,土地流轉租金每年每畝800元,務工村民月收入超4000元……如今的蘭考黃河灘區,“草—畜—肥—糧”循環經濟已然形成,曾經的“鹽堿、風沙、內澇”“三害”之地,正逐步成為“草業強、農民富、生態美”的典范。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五月天制服丝袜在线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 香蕉伊蕉伊中文在线观看 | 亚洲产精品VA在线观看 | 新国产九九视频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