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就《天津市科技金融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行動方案》為構建同天津科技創新發展相適應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為科技創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的金融服務。
根據《行動方案》,天津擬從18個方面推出60項措施,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到2027年,天津市目標科創基金規模突破2000億元,科創基金體系更加健全,“募投管退”全鏈條政策環境和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創業投資更加活躍。
其中,實施全周期股權投資提升行動頗具亮點。第一,加大金融資本引聚力度。(1)出臺天津市支持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加大財政資金籌集力度,做強市級天使母基金,推動創業投資類基金與產業投資類基金形成良性互動和全生命周期的“種子+天使+創投接續發力,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產業+并購”股權投資體系。(2)加強與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國家級引導基金對接合作,加大對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支持力度。(3)積極爭取國央企資金、資源在津布局,引聚國央企基金規模超過350億元。支持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開展股權投資試點業務,支持保險資金參與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建立常態化項目互動機制。(4)鼓勵保險機構、資產管理機構、理財公司、信托公司等依法依規參與創業投資。(5)鼓勵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機構發行公司債券和債務融資工具用于股權投資。
第二,營造創業投資濃厚氛圍。支持各類創投基金投資天津市未上市科技型企業,投資滿2年的創業投資管理機構每年最高可獲500萬元獎勵,以營造創業投資氛圍并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第三,優化政府國資基金管理。發揮創業投資類政府投資基金的帶動作用,市或者區單獨一級財政出資比例上限可提高至70%,市、區兩級財政合計出資比例上限可提高至80%,合理確定讓利比例。
第四,拓寬基金多元退出渠道。
最新發布的天津私募基金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天津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達6028.65億元,持續位居全國前列(第八位)。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超六成資金精準投向智能科技、綠色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賦能天津市十二條重點產業鏈。
作為支持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助力實體經濟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天津私募基金行業基礎扎實。截至2024年底,轄區共有私募基金管理人330家,全國排名第13位;管理人平均管理規模約18億元,排名全國第5位。
報告分析,天津私募基金行業生態呈現三大鮮明特征:一是政策創新與市場活力共振,自貿試驗區跨境投融資試點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基金投資開辟新賽道;二是“產學研投”融合加速,天開高教科創園、濱海基金小鎮、金創區等載體推動科技與資本高效對接;三是退出渠道多元化趨勢顯現。
天津的私募基金頭部效應顯著。截至2024年底,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數量13家,占比3.94%;10億元至100億元之間的78家,占比23.64%;10億元以下的239家,占比72.42%。從地域分布看,濱海新區在天津私募基金版圖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私募基金管理人占比接近全市90%;管理基金數量1681只,占全市81.96%;管理規模5631.10億元,占全市93.41%。
就在今年4月,天津建源海河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順利取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出具的備案函,標志著天津市首只AIC股權投資基金正式進入投資運營期,這也意味著“耐心資本”深入天津有了生動實踐,也是天津市布局私募股權基金業務的重要里程碑。
據悉,該基金注冊在河西區天開園片區,由建信投資子公司建投基金擔任基金管理人,首期規模達10億元。投資方向聚焦于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產業,旨在為天津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進一步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推動天津市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編:岳亞楠
校對: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