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金的大量涌入,今年量化行業再度擴張,超額收益表現亮眼,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如何保持穩定的超額收益,備受市場關注。
近日,優美利投資董事長賀金龍接受了券商中國記者的專訪。在量化行業不斷卷的背景下,優美利早早就進入多資產量化領域,尤其在可轉債這條小而美的賽道里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優美利投資董事長 賀金龍
他坦言,“慢慢變富”是真正的財富密碼,而“穩定長久的超額收益”才是長期勝出的核心邏輯。在AI與大模型熱潮席卷量化圈的當下,優美利也在積極擁抱技術迭代,同時堅定聚焦低波動和中波動策略,不逐風口,不追熱點,以客戶體驗和絕對收益為己任,和投資者一起慢慢變富。
精彩觀點
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耐心大于智慧,量化策略持倉分散,短期內可能爆發力不夠驚人,但是勝在穩定長久。財富積累的密碼其實很簡單:慢慢變富。真正賺錢的人往往是最有耐心的。
多資產多策略看似復雜,但實際上是更科學的投資方式。
從長期看,股票、債券、房產、商品都有穩定的年化收益及各自的周期,關鍵在于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組合,并以合理的價格買入。
投資中選擇大于努力,可轉債是中國市場非常賺錢的一類資產。近10年,可轉債年化收益率約6%,明顯高于其他權益類資產。
當前量化仍處在紅利周期。未來將進入“大資管”時代,頭部機構布局多策略、多資產已成為趨勢。
我們的策略非常清晰聚焦低波動和中波動策略,讓“穩”成為我們的“市場名片”。雖然高波動策略短期收益高,但客戶持有體驗不好,我們更看重長期穩定的策略表現。
建議個人投資者盡量少交易。與其頻繁交易,不如配置一些好的ETF,比如轉債ETF、紅利ETF,或者委托專業投資機構進行管理。
慢慢變富,耐心大于智慧
券商中國記者:請簡單介紹一下您的個人經歷,是怎么進入投資行業的?
賀金龍:或許是山西人的緣故,從小聽著晉商代表“日升昌票號”的故事,這種耳濡目染的影響,讓我對金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在大學期間選擇金融專業,當時一位牛津大學歸國的經濟學教授非常注重理論結合實踐,要求我們每個人開一個證券賬戶,我還有幸在當時國泰證券的比賽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也算是開啟了投資之路。畢業后我也順利進入了一家證券公司,接受了更專業的系統培訓。2014年,我創立了優美利投資公司,至今已經運營了11年,公司和產品也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
券商中國記者:那您建立公司為什么取名“優美利投資”呢?這個名字似乎不太容易讓人記住。
賀金龍:的確,很多客戶一開始也會笑著說,總把我們和周杰倫代言的某奶茶名字弄混。但當他們真正接觸、了解我們,親身體驗到“通過量化優選各類優質資產,實現長期穩定盈利”的價值后,就再也不會混淆了。
券商中國記者:您的投資理念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會走到多資產、多策略量化這個體系?
賀金龍:2008年金融危機讓我對市場風險有了切身體會——雷曼兄弟倒下、A股從6124點跌到1664點,這些不是書本案例,而是真實震蕩。這也讓我更懂巴菲特說的“復利”:它不是急功近利的爆發,而是穿越波動的長期力量。這種從概念到體驗再到認知升級的過程,深化了我對投資本質的理解。
當你希望長期穩健賺錢時,就不可能只投資一種資產或策略。不同資產和策略之間存在周期性輪動,通過多資產、多策略配置,才能實現持續穩定的收益。簡單來說,投資的目標是落袋為安的絕對收益,而非短期劇烈波動的刺激。
券商中國記者:在投資中,尤其是在牛市暴漲的誘惑很大,比如2015年和2021年,您如何抵御這種誘惑?
賀金龍:誘惑確實很大,我自己也經歷過心理上的波動。2015年,我主要做的是分級A基金,半年收益大概翻倍,感覺很好。但一比較身邊的朋友,他們有的收益3倍甚至10倍,很容易心理不平衡,產生貪婪??赡苁俏冶旧碇斏鞯男愿褡屛屹嵅涣恕按箦X”加上過往的投資經歷讓我控制住了自己。
后來我分析發現,很多暴利都是高杠桿造成的,這種方式賺錢快,但虧損更快。當牛市結束時,我雖然只賺了1.5倍,但很多賺了幾倍的人甚至連本金都沒了。所以,我堅信投資必須保持客觀理性,要遠離高杠桿,耐得住誘惑,堅持長期穩定回報。
券商中國記者:您覺得投資過程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
賀金龍:投資中,耐心大于智慧。財富積累的密碼很簡單:慢慢變富。真正能賺到錢的,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耐心的人。年輕投資者最該警惕的,就是急于證明自己能快速暴富——這種心態容易讓人承擔過高風險,最終反而虧損。記?。菏找嬖降?,往往越確定;追求越高的收益,付出的代價往往越大。
多資產多策略看似復雜,實則更科學
券商中國記者:目前市場上多資產、多策略的量化私募越來越多,優美利的差異化優勢是什么?
賀金龍:多資產、多策略的私募確實越來越多。優美利最大的差異化優勢是我們進入多資產、多策略量化領域較早,并且一直從低波動資產和策略入手,積累了豐富的投資管理經驗,真正實現了可轉債、股票等多資產協同配置。
低波動資產投資周期長、收益穩定但緩慢,這種特性對從股票轉型過來的投資者來說是挑戰,而我們恰恰積累了這方面的耐心和經驗。此外,我們還借鑒了國外對沖基金的模式,通過多資產對沖策略實現超額收益。
券商中國記者:您覺得多資產配置的核心邏輯是什么?資產比例如何動態調整?
賀金龍:多資產配置的核心邏輯是不追求某類資產的極致收益,而是通過科學組合,在可接受的波動范圍內,實現長期收益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利用不同資產的周期性波動,捕捉收益和平滑組合波動。我們主要配置可轉債、股票、債券等資產。資產之間往往存在“蹺蹺板”效應,比如股票上漲時債券可能下跌,反之亦然。我們主要利用量化方法進行動態調整。
券商中國記者:有的機構認為多資產多策略操作難度較高,您怎么看?
賀金龍:多資產多策略的確復雜,資產相關性的動態變化增加組合管理難度、策略協同與沖突的平衡較復雜、成本與效率的權衡充滿挑戰,但實際上這也是更科學的投資方式,我們就是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國外成熟市場的大型基金公司,比如橋水等,都是多資產、多策略,通過對沖手段提供穩定收益。
券商中國記者:在策略組合中,您如何控制風險敞口?
賀金龍:首先我們的低、中波動產品都只會配置與我們設定的目標波動率目標相匹配的優秀資產或策略。再通過量化模型進行優中選優,分散集中度。這已經很好地控制了整個風險底線。在投資過程中我們也會設定明確的閾值。我們對行業偏離度、市值偏離度都設有嚴格限制,確保投資策略在可控范圍內運作。這種錨定策略使我們能清晰判斷策略是否有效,不斷進行策略迭代優化??傊ㄟ^多資產、多策略和嚴格的風險控制,我們實現了投資組合的穩健增長,也持續為客戶提供穩定、可預期的投資收益。
選擇大于努力,可轉債是賺錢利器
券商中國記者: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您覺得長期投資者應如何選擇資產和策略?
賀金龍:從長期看,股票、債券、房產都有穩定的年化收益率,比如美國100多年來,股票的年化收益率約6%,債券約5%,房產約4%。關鍵在于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并以合理的價格買入。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我認為可轉債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既有債券的穩定性,又有股票的彈性,它的長期收益甚至超過了股票。
可轉債是中國市場非常賺錢的一類資產。數據顯示,中國市場過去近10年,可轉債年化收益率約6%,明顯高于A股。因此,投資者可以考慮配置可轉債或相關的ETF及私募產品,獲取穩健收益。相比之下,股票,尤其是小市值題材股的波動性太大,不適合大多數投資者。
券商中國記者:目前優美利的管理規模是多少?可轉債的占比如何?
賀金龍:目前我們整體管理規模接近50億元,其中可轉債規模約20多億元,占比50%以上??赊D債投資收益穩定性好,我們也通過量化方法進行了指數增強,年化超額達到10%以上。
券商中國記者:可轉債是你們一個重要的資產類別,你們為什么選擇這一類小眾資產?它到底有什么優勢?區別于市場上其他可轉債策略,你們為什么采用量化的方式來做?
賀金龍:我們認為投資中選擇大于努力。可轉債這類資產本身性價比非常高,屬于“厚貝塔”的資產,在這里面去做增強,就能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可轉債市場沒那么卷,很多頭部私募雖然具備強大資源,比如更好的GPU和人才,但他們的規模太大,反而無法進入容量相對小的可轉債市場。而我們目前管理規模在50億元以內,做可轉債具有一定的規模紅利。
此外,可轉債賽道有一定門檻。我們選擇量化因為量化可以顯著放大我們的覆蓋面和組合容量。我們現在產品普遍持有100多個標的,組合更分散,容量更大。同時量化策略具備最大的優勢是糾錯能力。市場策略很容易被復制,一旦策略失效,量化模型可以快速判斷當前哪些因子有效?哪些無效?及時調整優化。
以“雙低策略”為例——價格低、溢價率低,曾經是非常有效的策略。但現在人人皆知,市場變得擁擠,這類策略的阿爾法在逐漸消失。我們有自己的股票量化策略,對轉債量化策略有賦能,策略之間相輔相成,動態錨定指數來持續提煉超額收益。
券商中國記者:你們應該是比較早一批做轉債的團隊?
賀金龍:是的,我們在2009年、2010年就開始接觸可轉債了。最早做的時候并沒有用量化,因為當時轉債標的少,交易也不活躍。當時雙低策略效果確實很好,但隨著市場發展,行情更適合量化投資的方式,現在我們也在不斷地進行模型迭代。
用股票因子輔助量化轉債投資
券商中國記者:轉債的量化模型和股票的量化模型在因子選擇上有什么不同?
賀金龍:可轉債本質上是一種債務工具,它受宏觀利率、信用、久期等因素影響較大,而這些因素對股票的影響要小得多。因此,轉債因子有很多債券屬性,比如到期收益率、剩余規模、信用評級、久期等等,這些在傳統股票模型里是不太會考慮的。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做股票量化的人,轉做轉債時會覺得“水土不服”,因為轉債同時受股票波動影響,也具備債的屬性,屬于一種很復雜的品種。我們會根據產品定位,把轉債策略分成低波和中波。例如,低波策略中的轉債主要用偏債性因子篩選,適合低波產品;中波策略則錨定轉債指數,在控制波動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超額收益和更低的回撤。
券商中國記者:你們怎么平衡可轉債的債性和股性,動態調整它們的因子權重?
賀金龍:其實這背后是結果導向和產品定位的邏輯。我們希望客戶體驗更穩健,所以低波產品我們會篩選更偏債的因子,比如久期、票息、到期收益率等因子并且根據轉債市場估值動態調整轉債策略的風險敞口。而中波產品則會融合一些股票因子,尤其是我們內部開發的股票量化模型中的動量因子。
比如我們通過量化模型選擇出有上漲動量的股票,然后結合多因子轉債模型選出這些轉債。這種模型我們叫“用股票因子輔助量化轉債投資”,策略非常有效。我們的股票量化團隊和轉債量化團隊是分開的,股票選出來的結果會反饋給轉債量化團隊,他們再優化換倉邏輯,組合出一份更優的轉債持倉名單,這在行業里是非常少見的,因為很少有管理人能夠同時擁有這兩組非常專業的人員形成策略相互促進。
券商中國記者:這要求你們的量化團隊很強?
賀金龍:是的,我們量化團隊很多人來自大型機構,也有算法背景。我們甚至設立了獨立的算法公司,開發自用的策略系統。過去這些方法論可能是海外團隊帶來的,但現在我們已經實現本土化,很多年輕人在這個體系下成長并持續優化策略。我們內部機制也很清晰:能做出超額的就上,做不出來就優化。
聚焦低波動和中波動策略,讓“穩”成為我們的“市場名片”
券商中國記者:你如何看待目前國內量化私募行業的競爭格局?
賀金龍:我認為當前量化仍處在紅利周期。過去一年我們的一些產品年化超額收益(阿爾法)達到了20%以上,而國外市場基本只有個位數水平。當然,阿爾法是會收斂的,未來隨著參與者變多,收益也會逐步壓縮。
大廠朋友現在也在焦慮,開始布局期權、CTA等復合策略。所以我認為未來將進入“大資管”時代,頭部機構具備多策略、多資產的能力是一種趨勢。我們團隊目前已經有60多人,積累了多維度數字科技資產,包括算法、量化模型、風控系統等。
券商中國記者:AI以及大模型技術正在快速演進,優美利是否在探索AI與量化策略的結合?
賀金龍:是的,AI未來一定是趨勢。我們目前的因子庫已囊括超過上千個因子,僅靠人力組合已經非常吃力。我們已在使用機器學習輔助組合因子、模型調優,提高效率。我們新招的很多是IT和AI背景的同學,希望通過AI進一步優化算力成本和模型表現。
券商中國記者:你們未來一年在產品策略和業務拓展上的重點是什么?
賀金龍:我們的策略已經非常清晰——聚焦低波動和中波動產品,讓穩健成為我們的“市場名片”。雖然高波策略短期年化收益高,但客戶體驗不好,我們更看重長線穩定的策略表現。我們要做投資的“壽星”,而不做短暫的明星。
目前我們主推兩條產品線:均是圍繞指數增強策略和現金管理策略展開。低波動產品線配置低波動資產、股票指數增強全市場對沖,以及多元化現金管理工具;中波動產品線配置轉債指數增強,以及多元化現金管理工具。我們會持續招募更強的人才、更新設備,把這些方向的阿爾法做到極致。此外我們還設立了專門的算法團隊,因為算法對于交易效率的提升非常關鍵。
券商中國記者:在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您對個人投資者有什么建議?
賀金龍:建議個人投資者盡量少交易。與其頻繁交易,不如配置一些好的ETF,比如轉債ETF、紅利ETF,或者委托專業投資機構進行管理。
如果要自己做配置,可以采用“大核+小核”的思路:大核放在低波產品,小核放在中波產品。其實我自己就是這么配置的:大核在低波策略里穩定收益,小核用來在回調時補倉中波產品。資產動態平衡、低吸高拋,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原則。
投資不是看誰賺得快,而是看誰能走得久。
券商中國記者:您剛才提到巴菲特,是否覺得私募投資和價值投資也有共通點?
賀金龍:那肯定有。巴菲特是做私募起家的,后來轉做保險,本質也是解決資金穩定性的問題。對我們來說,如果只做一種策略,很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投資者承受不了,所以我們必須控制波動,做多資產量化配置。
巴菲特的方法論是完全正確的——買好資產、等好價格、保持耐心。所以我們在私募中也實踐類似理念,選擇低估的好資產,借助動量模型,并且利用風險平價模型動態完成這些資產和策略的動態再平衡,利用量化工具把“耐心”轉化為“紀律性執行”。
券商中國記者:您和公司在投資這塊的最終愿景是什么?
賀金龍:其實我們愿景比較樸實和簡單,就是和投資者一起慢慢變富,并且一直富下去。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