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旅游駛入“黃金航道” 做好“海洋+”是提質發展關鍵|向海圖強 海洋經濟破浪前行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周春媚2025-07-22 08:22

吹著溫潤的海風,品著冰涼的啤酒,站在游船甲板上觀賞兩岸高樓流光溢彩的霓虹,專業樂隊隨船開唱,海浪與音浪交織成動人交響……在山東青島,近期啟幕的“夜游浮山灣,奧帆海上啤酒節”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體驗。

“游船大概30分鐘,其間還看了無人機表演。船上安排了啤酒和飲料,無限暢飲,還有下酒小吃,性價比很高!”來自臺州的馮女士最近去青島旅游,正好趕上了海上啤酒節活動,優質的體驗讓她直呼“這錢花得太值了”。

從獨具特色的海上啤酒節,到日益火爆的豪華郵輪產品,再到小眾的海島旅游和海釣、潛水、沖浪等各類海上運動,近年來,我國海洋旅游正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蓬勃發展態勢,新業態、新場景不斷涌現,帶動海洋文旅消費節節攀升。證券時報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隨著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將“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列為重點議題,海洋旅游發展有望駛入“黃金航道”,并進一步激發擴投資、促消費的潛力。

政策護航:海洋旅游迎來發展黃金期

1.8萬公里的大陸海岸線,1.4萬多公里的島嶼岸線,海島數量達1.1萬多個……從空中俯瞰,我國綿長的海岸線串聯起一座座明珠般的濱海城市,點綴著一個個優良的港口,為發展海洋旅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宋昌耀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海洋旅游不僅是現代旅游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抓手,而我國在發展海洋旅游方面主要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資源優勢,我國海域面積大、跨度廣,從海岸到海島,從近海到遠海,資源豐富、空間廣闊。二是產業優勢,沿海地區也是經濟發達地區,不僅提供規模龐大的消費市場,而且能夠生產制造小到沖浪板大到郵輪的海洋旅游裝備,提高海洋旅游發展質量。”宋昌耀表示。

近年來,這些優勢條件也正加速轉化為澎湃的經濟增長動能。《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5438億元,比上年增長5.9%,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其中,“海洋產業發展情況”部分提到,海洋旅游市場持續升溫,郵輪旅游熱度高漲,海洋旅游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6135億元,比上年增長9.2%。

今年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要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產業”“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這為海洋旅游的發展錨定了方向、繪制了藍圖。與此同時,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發現,多地圍繞海洋旅游也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文件。例如,浙江舟山發布了《關于支持現代海洋旅游和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快海洋旅游市場主體培育、加強海洋旅游新業態開發、加速海洋旅游市場拓展等舉措;福建廈門印發了《廈門市加快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海洋體育和濱海旅游業發展”“鼓勵發展帆船、摩托艇、沖浪等海上體育賽事”等措施。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著供給側的不斷優化以及需求側的持續提升,海洋旅游在政策利好的催化下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帶動郵輪制造與運營、濱海度假酒店、特色餐飲、水上運動裝備等各個細分產業鏈的繁榮。

百舸爭流:多元業態豐富產品供給

600多年前,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締造海上絲路傳奇;去年年末,一條冠以“史詩下西洋·藍夢之歌33晚長歌行”的超長郵輪航線,重走先人壯闊航跡。作為國內母港超長郵輪航線的開創性探索,這條從上海首發的航線,途經10個國家和地區15個港口,吸引了加拿大、新加坡等多國國際游客專程登船體驗。

“這是10年以來國內母港出發的最長航線。”成立于2016年的上海藍夢國際郵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夢郵輪”)是一家年輕的郵輪公司和國民郵輪品牌。藍夢郵輪市場部總監吳小露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公司運營了一系列長航線,體現出“與其更好,不如不同”的產品和航線設計的差異化理念,帶游客們不做景點打卡“特種兵”,慢下來去感受真正的郵輪悠閑假期。

自2023年正式復航以來,中國郵輪旅游市場強勁復蘇。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僅日本、韓國等傳統近海線路熱度快速回升,東南亞線路、極地郵輪的熱度也穩定恢復。“此外,隨著國產豪華郵輪愛達·魔都號的投運,國內豪華郵輪市場的供給結構發生了變化,以往基本由國際品牌壟斷的豪華郵輪市場有了新選擇。”程超功說,國產豪華郵輪的投運激發了年輕一代消費者對于郵輪旅游的熱情,成為郵輪旅游客群結構年輕化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

主題郵輪游、小眾海島游、海上運動、海洋研學旅行……近年來,各種海洋旅游業態競相涌現,極大地豐富了產品供給,為游客提供了更多樣的選擇。以海島游為例,程超功表示,一方面,以海南三亞為代表的傳統海島在體驗上加速迭代,通過引進演唱會、音樂節以及大型體育賽事等,加快文旅融合的創新步伐;另一方面,借助社交媒體等平臺的流量效應,漳州東山島、舟山枸杞島、汕頭南澳島等一大批小眾的“寶藏海島”成為年輕消費者的新選擇。

在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旅游系教授劉佳看來,海洋旅游多元融合是未來發展趨勢,這意味著要將海洋旅游與文化產業、體育產業、康養產業等在同一個產業網中相互滲透、相互包含、融合發展。例如,今年夏天“蘇超”火爆出圈,連云港為前來觀賽的游客提供趕海體驗,并開發漁鹽文化體驗游、海島海鮮尋味游等精品旅游線路,豐富濱海旅游產品供給。

破浪而行:挖掘“藍色經濟”消費潛力

眼下正值暑期旅游高峰,隨著消費熱力持續升騰,“藍色經濟”正奔涌出愈加澎湃的消費浪潮。“今年暑期,藍夢之歌航次銷售穩中有序推進,平均上座率預期可達到110%以上,親子客群占比近一半,帶動船上親子餐飲、娛樂、兒童托管、免稅購物等二次消費服務另創收益新高。”吳小露表示。

當前,海洋旅游個性化、差異化趨勢愈發顯現。在海洋旅游產品供給持續豐富、沿海及島嶼城市紛紛深挖核心旅游資源潛力、打造特色文旅目的地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釋放“藍色經濟”的消費潛力,成為推動海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命題。多名業內人士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破題的關鍵在于做好“海洋+”。

宋昌耀認為,各地應充分挖掘海洋特點、釋放海洋優勢。“一是‘海洋+活動’,組織海賽、海會、海展、海釣等,通過主題化、系列化、品牌化,形成規模效應和知名度;二是‘海洋+文化’,濱海的建筑文化、服裝文化、祭祀文化、軍事文化等都可以成為潛在旅游產品進行開發;三是‘海洋+低空’,發展直升機、水上飛機、熱氣球等海上項目,打造海洋旅游高端產品體系。”宋昌耀說。

校對:彭其華

責任編輯: 冉超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中文字幕中字在线视频 | 久久99国产精品婷婷99 | 久久精品五月天导 | 日本免费一区小泽玛利亚视频 |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 | 亚洲国产gⅴ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