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國內輪胎行業呈現出規模擴張與利潤承壓并存的態勢。數據顯示,A股市場輪胎板塊10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超770億元,同比增長超50%。其中,中策橡膠以218.55億元的營收領跑,公司境外收入占比近五成,全球化布局成效顯著。
不過,與營收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述10家公司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總額同比下滑超100%。其中,青島雙星虧損達1.86億元。在行業需求穩步復蘇、產銷規模持續擴大的背景下,增收不增利矛盾凸顯。同時,天然橡膠等核心原材料價格的大幅波動,也成為了拖累企業利潤的關鍵因素。
多因素支撐營收增長
從上述10家公司的經營數據來看,上半年營收增長主要依賴兩大核心引擎:全球化產能布局的深化與新能源汽車配套市場的突破。
具體來看,頭部輪胎企業通過海外建廠,有效規避了貿易壁壘,實現訂單靈活調配。例如,中策橡膠泰國、印尼生產基地上半年貢獻營收近40億元,公司在印尼的基地作為新增產能支點,投產首年即實現凈利潤2067.64萬元,成為公司境外收入增長的重要推手。玲瓏輪胎歐洲工廠、賽輪輪胎越南工廠也保持滿負荷生產,有效對沖了歐美市場關稅政策變動的影響。
新能源汽車配套市場的爆發式增長,為輪胎企業打開了第二增長曲線。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41.4%,上市輪胎企業加速推進適配產品研發與配套合作。其中,中策橡膠成功切入豐田供應鏈,為鉑智3X車型提供原配輪胎,同時,公司還拿到了比亞迪方程豹鈦3、小鵬MONA等多款新能源車型訂單;玲瓏輪胎成功為吉利星愿、日產N7、五菱享境、零跑B10等眾多新車型提供配套輪胎,實現從經濟車型到中高端、從傳統車企到造車新勢力的快速滲透。
同時,國內替換市場的渠道深耕也為輪胎企業營收增長提供了支撐。例如,青島雙星在國內替換市場,摒棄做傳統大客戶的思路,推出“一地多戶”策略,初步實現國內核心城市網絡全覆蓋;貴州輪胎積極開發港口、礦山等對替換輪胎需求較大的集團用戶,憑借優異的使用性能,有效降低了客戶的輪胎使用成本。
成本壓力加劇
盡管營收規模持續擴張,但上市輪胎企業上半年利潤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從數據來看,上述10家公司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利潤下滑,青島雙星更是陷入虧損。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與成本結構失衡,是導致增收不增利的核心原因。
上半年,天然橡膠價格的劇烈波動對輪胎企業成本控制造成了嚴重沖擊。廣州艾媒數聚信息咨詢股份有限公司CEO張毅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作為輪胎生產最核心的原材料,天然橡膠占其生產成本的比重超過30%。
“2025年上半年,受東南亞主產區干旱天氣、國際資本炒作等因素影響,天然橡膠現貨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漲導致上市輪胎企業毛利率出現下滑。除天然橡膠外,合成橡膠、炭黑等原材料價格也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進一步加劇了輪胎企業的成本壓力。”張毅說。
同時,成本結構失衡與費用管控難度加大,進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從成本構成來看,上市輪胎企業上半年營業成本增速顯著高于營業收入增速。一方面,海外建廠雖規避了貿易風險,但前期設備投入、人工成本與物流費用較高;另一方面,為拓展新能源配套與海外市場,多家企業的研發投入與銷售費用均有所增加。
此外,國內輪胎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的問題依然存在,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部分企業為維持市場份額不得不采取降價策略,進一步壓縮了盈利空間。
北京博星證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長邢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預計下半年隨著東南亞天然橡膠進入割膠旺季,原材料價格有望逐步回落,部分輪胎企業也已通過簽訂長期協議、建立戰略儲備等方式穩定采購成本。同時,智能輪胎等高附加值產品的持續放量,以及海外產能利用率的提升,或有望改善企業盈利狀況。“但短期內,輪胎企業仍需面對成本壓力與市場競爭的雙重挑戰,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優化產品結構、通過精細化管理控制成本,將成為企業突破增收不增利困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