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是鋰電行業的終極產業趨勢,公司深耕‘軟包+疊片+三元’路線,技術積累及量產經驗豐富,為公司固態電池研發及產業化奠定良好基礎。目前公司已完成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的送樣,并完成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態電池技術開發,采用富鋰錳基/高鎳三元正極與鋰金屬負極,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孚能科技(688567)董事會秘書潘鏈在2025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
孚能科技最新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受行業價格競爭加劇影響,公司上半年營收43.53億元,同比下降37.58%,歸母凈利潤虧損1.62億元,較上年同期收窄14.92%,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同比大增122.79%。作為全球軟包動力電池領域的領軍企業,孚能科技上半年國內軟包裝機量蟬聯第一,全球排名躍升至第三。
報告期內,面對新能源汽車行業階段性調整,孚能科技堅持“技術投入不縮水”,上半年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提升至6.81%。盡管營收短期承壓,但公司凈利率降幅收窄,特別是第二季度單季凈利潤環比大幅減虧,資產結構優化成效顯著,固定資產占比上升6.96個百分點至18.15%,在建工程占比下降6.97個百分點,表明贛州新能源、廣州基地兩處SPS先進產能建設進入收獲期,現金流狀況持續改善,為技術研發和產能擴張提供了穩健支撐。
固態電池產業化提速
在固態電池研發進展方面,潘鏈在業績說明會上透露,公司目前已完成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的送樣,并完成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態電池技術開發,采用富鋰錳基/高鎳三元正極與鋰金屬負極,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
孚能科技總經理董立剛也在會上表示,孚能科技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已向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送樣,該產品采用高鎳三元正極與高硅負極組合,能量密度達400Wh/kg,通過針刺、250℃熱箱及剪切等嚴苛安全測試,可支持人形機器人實現8—12小時持續運行,較當前行業普遍不足2小時的續航水平實現大幅提升。
按照技術迭代規劃,公司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態電池采用富鋰錳基/高鎳三元正極與鋰金屬負極組合,能量密度較第一代產品提升25%,計劃于2026年推出。量產規劃上,公司將加快推進0.2GWh全固態中試線建設并計劃于2025年底小批量交付60Ah全固態電池產品,2026—2027年推進裝車驗證并建設GWh級生產線,2030年實現大規模量產。
固態電池產業化方面,董立剛表示,公司固態電池產品已獲得廣汽、東風、三一重卡、一汽解放、美國某頭部eVTOL客戶、國內某頭部飛行汽車客戶、上海時的、沃飛長空等客戶認可,構建了多元而優質的客戶生態圈。未來,公司將進一步加大海內外乘用車、商用車、eVTOL、人形機器人、兩輪車等市場開拓力度。
軟包電池技術持續迭代
在鞏固固態電池研發優勢的同時,孚能科技在軟包電池領域持續迭代升級。公司推出的6C超快充電池系統解決方案,依托SPS超級大軟包CTP架構,首創五面液冷設計(大面+雙窄面+雙極耳),散熱效率提升4—5倍。通過冷板、排氣通道與結構件三合一深度集成,不僅實現能量密度顯著提升,還通過五面封堵與底部定向排氣設計,確保單電芯級熱失控不蔓延,滿足4C至6C升級需求,同時具備最大10C的擴展能力。
據介紹,該方案搭載的ROM仿真模型,將傳統商業軟件所需8—10小時的PACK快充模擬縮短至10秒完成,在SOC時間預測等關鍵場景精度與實測數據高度吻合。實測數據顯示,三元5C系統在30℃環境下從10%充至80%SOC僅需10.2分鐘,鐵鋰6C系統更是縮短至8.55分鐘,較行業平均水平提升13.5%—16.8%。
孚能科技表示,公司構建的“軟包+固態”技術平臺展現出強大的跨場景適配能力,客戶結構從傳統新能源汽車向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高端領域延伸。在低空經濟領域,公司獨家供應上海時的科技E20機型第二代半固態電池,該機型近期獲得阿聯酋企業10億美元采購訂單,對應350架eVTOL需求。同時,公司為美國頭部eVTOL公司配套的電池已進入FAA第四階段認證,與小鵬匯天、吉利沃飛長空等國內領軍企業的合作實現規模化出貨。
“我們正通過技術同源性構建多元場景壁壘,這使孚能在行業調整期仍能保持商業化能力的持續提升。”董立剛在業績說明會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