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晚間,小米集團一則內部通報終結了王騰的“爽劇式”晉升之路。
這位不到四十歲、職級已達21級的中國區市場部總經理,因“泄露公司機密信息”和“存在利益沖突”被正式辭退。
當晚11點16分,王騰在微博回應稱“過去犯了一些錯誤,接受該有的代價”。寥寥數語,背后卻是他職業生涯的驟然轉折。
從OPPO產品戰略經理到小米Redmi品牌的掌舵人,王騰的履歷可謂“金光燦燦”。然而,在雷軍親自點名提醒后,他仍未能收斂“大嘴巴”的習性,最終踩中了小米最不容觸碰的紅線。
他的跌落,發生在企業競爭最為敏感的領域——保密與背叛的灰色地帶。而在他身后,小米、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正以越來越嚴苛的制度,構筑一場無聲的保密之戰。
王騰:跌落在最高處
王騰的故事,像極了一部在最高點戛然而止的“職場爽劇”。
公開資料顯示,這位來自山東曲阜的“80后”,2004年以668分的優異成績考入華中科技大學生物信息技術專業。在加入小米之前,他曾在OPPO擔任產品戰略經理,甚至一度以“米黑”自居,還轉發過支持周鴻祎的言論。
轉折發生在2016年。29歲的王騰通過雷軍親自面試加入小米,從廣東北上北京,擔任手機部產品經理,負責產品規劃與研發。
雷軍欣賞他的銳氣和才華,但也從一開始就提醒他:“在小米,能力和紀律一個都不能少。”
2019年,王騰升任手機部產品總監;次年3月,調至Redmi產品團隊任總監,主導開發了Redmi K40等爆款產品。
2021年11月,他經歷了一次關鍵的輪崗,赴河南分公司負責區域銷售工作。2023年8月底,他重返集團總部,并于9月11日公開宣布出任Redmi品牌發言人兼市場部總經理。進入2024年,王騰的晉升步伐進一步加快:2月出任Redmi品牌總經理,5月兼任小米中國區市場部副總經理,分管電商與零售市場;直至2024年12月,他正式晉升為小米中國區市場部總經理,同時仍兼任Redmi品牌總經理。
至此,他的職級已達到21級,成為小米中高層管理團隊中的核心人物,距離公司最高管理層僅一步之遙。
然而,在他一路高歌猛進的背后,“泄密”問題卻如影隨形。
早在2022年4月,時任河南分公司總經理的王騰就曾在微博與網友互動時,提前透露了Redmi K50標準版將于“下個月”發布的消息。該行為被小米公司認定為二級泄密事件,并對他處以內部警告、取消當年晉升資格、扣罰5000元績效獎金及季度考核分10分的處理。
當時王騰還在微博調侃:“這公司保密咋做的,人人皆知了是嗎?”言語間看似輕松,卻透露出其對保密制度的漠視。
更值得注意的是,王騰的“大嘴巴”屬性,早已被雷軍看在眼里。在2023年8月的一次直播中,雷軍在談及公司保密制度時,曾公開點名王騰,說他“動不動泄密被罰款”。
可惜,這樣的提醒并未真正觸達王騰的內心。被雷軍點名一年后,王騰依然沒有收手,最終因泄密行為觸及公司紅線,在小米的供職生涯戛然而止。
對于具體失職行為,外界傳言頗多。9月9日,王騰在微博發文解釋,自己“沒有竊取公司機密出售,沒有收人錢財。有失職行為,在深刻反省中,但沒有做違法行為。”
小米的內部紅線
作為萬億市值的企業,小米的內部規范近年來日益嚴格。
根據小米集團職業道德委員會發布的內部郵件,公司查明王騰不僅泄露公司機密信息,還存在利益沖突等嚴重違規違紀行為。依據《小米集團員工違規違紀行為處理辦法》等相關制度,最終作出辭退處分。
雖然通報未披露事件具體細節,但其中兩個關鍵詞尤為醒目:“泄露公司機密信息”和“存在利益沖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小米已建立起“董事會-職業道德委員會-安全監察部”三級商業道德治理架構。董事會承擔最高治理責任,職業道德委員會負責規劃、監督、培訓及審查問責,并定期向董事會匯報反貪腐、反舞弊等工作。安全監察部則負責日常執行。2024年,小米在原有職業道德工作基礎上,新增了集團商業秘密管理職責。
那么,什么是小米所嚴禁的“利益沖突”?
據悉,小米要求員工及商業伙伴盡力避免個人利益與集團利益發生沖突,并制定了《小米集團利益沖突管理制度》,將相關要求融入廉潔教育。
每年4月至6月,小米會組織全員進行利益沖突專項報備,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收受禮品禮金、接受招待娛樂、持有其他公司股權、與小米發生關聯交易、存在外部雇傭關系、員工親屬在小米任職等。
2024年,小米還曾針對供應鏈等關鍵崗位開展專項培訓,強化利益沖突管理意識。根據制度,員工須通過集團利益報備系統主動申報可能存在的沖突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集團年報顯示,2024年全年未發生利益沖突負面事件。這也意味著,王騰所涉及的“利益沖突”行為很可能發生在2025年。
自2025年以來,小米發布了多款重磅產品,包括小米15 Ultra、小米SU7 Ultra、小米YU7等,覆蓋手機、汽車、平板多個賽道。任何新品的提前泄露,都可能對市場競爭帶來重大影響。
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向記者分析指出:“從產品層面看,若未發布新品信息被泄露,競爭對手可提前布局,直接削弱小米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市場層面,提前曝光會打亂官方營銷節奏,影響消費者期待與購買決策;而在公司聲譽上,頻繁泄密會導致合作伙伴和投資者對小米的管理能力與保密水平產生質疑,對品牌造成長期傷害。”
巨頭的保密之戰
事實上,這并非小米首次因員工泄密問題而遭受困擾。
2023年12月,三名員工因未經許可擅自參加外部券商、投資機構組織的“小米汽車研討會”,臆造傳播大量錯誤、不實信息,并以收取“咨詢費用”為目的,最終被小米辭退處理、永不錄用,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無獨有偶,2025年9月4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字節跳動方面獲悉,字節跳動企業紀律與職業道德委員會發布中國大陸地區2025年3號通報,披露二季度員工違規處理情況。
字節跳動的通報顯示,二季度共有100名員工因觸犯公司紅線被辭退,其中18人因涉刑事犯罪、惡意損害公司利益等嚴重情節被實名通報,8人涉嫌刑事犯罪已移交司法機關,同步行業聯盟并取消期權。
值得注意的是,字節跳動在“違反信息安全制度”的案例通報中提及,有10名違規參與外部付費訪談的員工,因違反公司《員工行為準則》和公司信息安全制度,而受到公司處罰。
字節跳動在通報中特別提醒:外部咨詢公司會以“專家訪談”“行業研究”等名義,通過脈脈、領英、小紅書等平臺發起有償訪談邀約,以獲取公司保密信息,“為保護公司信息及數據安全,守護自己的職業生涯,請拒絕此類邀約。”
上述兩大企業的泄密事件類型高度相似,均涉及員工與外部機構合作、泄露內部信息的行為,折射出科技行業泄密風險的共性來源。
在競爭激烈的智能手機和科技產品市場,商業機密的保護至關重要。企業的機密涵蓋了從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市場策略到客戶信息等多個方面。
“科技圈對泄密保密有嚴格規定。多數企業會制定保密制度,明確保密范圍、責任與處罰措施。觸發保密機制的情況多樣,如員工故意向外部透露核心數據、技術方案,或因疏忽丟失含機密的文件等。一旦發現泄密,企業會依規定嚴肅處理,以維護自身利益與行業秩序。”詹軍豪告訴記者。
在受訪人士看來,對于企業而言,如何在加強保密制度建設的同時,針對社交媒體時代的新型泄密渠道,優化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強化員工的職業道德教育,確保制度的有效執行,是擺在面前的重要課題。
而對于職場人來說,無論是主動“爆料”還是被動參與外部訪談,只要觸碰了保密紅線,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王騰的經歷、字節跳動員工被移交司法機關,都為所有科技行業從業者敲響了警鐘:無論職位多高、能力多強,都不能觸碰職業道德和企業規則的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