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18日凌晨,美聯儲重啟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25個基點,至4.00%~4.25%。這是今年美聯儲首次采取降息措施。美聯儲本次降息的核心依據在于美國經濟數據整體呈現疲弱態勢、通脹壓力有所緩解,而就業市場動能的減弱,更是進一步強化了前期市場的降息預期,使得本次利率調整完全在市場預料之內。
9月美聯儲議息會議前后,金融市場出現了“買預期、賣事實”的現象。在美聯儲9月議息會議正式宣布降息之前,市場對降息的預期極為強烈,并普遍將降息視為重大利多消息。但隨著降息的正式落地,市場情緒迅速轉向。美國三大股指沖高回落,呈現出典型的“利多出盡”特征。美元指數呈現V形走勢,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新聞發布會上謹慎偏“鴿”的表態,這讓市場清醒認識到,美聯儲并未傳遞出“大幅寬松”的明確信號,后續政策仍將保持謹慎。對當前市場而言,接下來更核心的問題是:在美國就業市場持續低迷、通脹黏性未完全消退,且白宮不斷施加政策壓力的背景下,美聯儲接下來如何把控降息節奏和降息幅度?
筆者認為,美聯儲后續降息的節奏將主要取決于三個相互關聯的議題:首先,今年夏季以來美國勞動力市場走弱的實際嚴重程度;其次,政策制定者會如何把握利率回調至中性水平的速度;最后,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中性利率”本身應如何合理錨定。
基于現有信息,筆者預計,美聯儲在年內實施大幅連續降息的條件尚不成熟,此類較為激進的寬松政策更可能在2026年落地。
年內連續大幅降息條件尚不成熟
從經濟層面來看,與此前的決議相比,9月增加了對“就業市場下行風險”的表述,并將此前“勞動力市場堅挺”的判斷調整為“就業增長放緩,失業率抬升”。鮑威爾在新聞發布會上也明確表達了對就業市場風險的高度關注。由此可見,勞動力市場的惡化確實是本次降息的重要推手。然而,筆者認為,當前美國就業市場雖呈現放緩,但并未失速。
美聯儲雖重啟降息進程,但在此輪降息周期中,其行動落后于歐洲央行。與此同時,在本次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中,美聯儲表達了“通脹加強”的觀點。盡管對2025年PCE物價指數的預測與6月持平,但對明后兩年的通脹預期均有所上調。因此,通脹壓力仍是制約美聯儲降息的核心因素,疊加房地產市場風險的存在,進一步強化了筆者關于“年內連續大幅降息條件尚不成熟”的判斷。
具體來看,美聯儲始終將穩定長期通脹預期視為貨幣政策的核心目標之一。盡管美國8月CPI數據顯示整體通脹可控,但內部結構仍存壓力,四季度通脹“翹尾”風險未完全消除。若此時過早大幅降息,或引發通脹預期反彈等連鎖反應,與美聯儲的長期目標相悖。另外,美國經濟雖未陷入衰退,但房地產市場已出現降溫跡象:需求端持續疲軟,成屋銷售始終處于低位,新屋銷售同比增速也持續放緩。作為美國經濟的關鍵板塊,房地產走勢直接影響貨幣政策制定。美聯儲需謹慎評估長端利率上行對房地產市場的潛在壓力,防范局部風險向整體經濟蔓延,這進一步限制了大幅寬松的空間。
獨立性博弈構成潛在變量
從政治維度看,當前政治層面的不確定性雖對降息節奏構成潛在影響,但短期難以扭轉“漸進調整”的政策主線。若美聯儲獨立性受到明顯干擾,可能導致降息次數更多、幅度更大。
自“特朗普2.0時代”開啟后,美聯儲的獨立性持續面臨質疑,根源在于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公開呼吁降息,試圖直接干預貨幣政策導向。不過,美聯儲制度設計仍具備一定抗干擾能力。從內部決策機制看,解雇庫克、任命米蘭為理事等事件雖加劇了內部分歧,但尚未徹底扭轉美聯儲的政策立場。
9月點陣圖的細節,揭示了美聯儲內部決策的復雜性和微妙性。整體票型有所下移,這一變化與鮑威爾在杰克遜霍爾會議上“謹慎寬松”的論調相契合,但“鷹鴿陣營”的分歧仍較明顯,分布的離散度更高。其中,有一票格外引人注目,其支持年內降息150個基點。結合本次議息會議前的相關信息以及會議中米蘭對“降息50個基點”的支持態度,筆者有理由推測,這一票大概率來自米蘭。當然,此類極端點位對實際貨幣政策決策并無實質參考意義。畢竟,一個受政治過度干預的央行,既難以贏得市場長期信任,也無法有效履行維護金融穩定、調控宏觀經濟的核心職責,這是美聯儲制度設計與市場共識共同規避的方向。
往后看,美聯儲如何在維護獨立性的前提下,平衡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并制定出既符合經濟基本面又順應市場預期的貨幣政策,將成為其下一階段的核心挑戰。對市場而言,圍繞美聯儲貨幣政策方向的預期博弈游戲或剛剛開始,當前若過度押注寬松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面臨潛在風險。(作者單位:南華期貨)
責任編輯:孫亞寧 審核:李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