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從2018年國資紓困民營上市公司開始,每當有國資入主民營公司,就有一種伴生擔憂——是否“國進民退”。但無論從收購條件、各方意愿,還是實踐效果來看,結果并非“國進民退”,而是“國民共進”。
旅游業是前述擔憂的代表性場景。今年以來,天目湖、三特索道等多家旅游公司被地方國資入主。這些公司疫情期間業績承壓明顯,而監管又要求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這意味著,對于具有資源壟斷性質的大景區而言,公益屬性將愈發凸顯。在此背景下,既能夠維護景區公益屬性,又能夠在經營管理上游刃有余,什么樣的所有者和經營者才更為適配?市場化的最佳選擇,應該就會落在國資身上。
拆解近年來地方國資入主案例,動機各不相同。部分是為了引入企業在當地經營,帶動原有產業,增加就業,激活區域經濟;部分地方國資投資上市民企是基于收入模式轉型需要,通過投資收益替換部分非稅收入,讓地方政府收入來源多元化。想要達成這些目的,地方國資一方面可以自行培育、變革,另一方面也完全可以用市場化手段在信息披露更為透明、估值更為公允的資本市場購買。
而且,在國資入主的過程中,雖然地方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有提升資產化率、布局產業鏈條、發力產業轉型升級的考量,但是多數入主都指向了幫助民企緩解債務壓力,同時又可使企業補充資金,確保社會財富免遭更大損失。本質來看,這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的市場化行為,不應表面看到入主者是國資身份就馬上戴起“有色眼鏡”。只要是平等、公允的市場化行為,必然是交易多方各取所需,進而指向互惠共贏。
無論從民資僅僅讓渡投票權、保留部分股權收益權的交易模式來看,還是從國資入主后多方協同來看,國資、民資都在為標的公司的發展,形成越來越大的合力。兩者猶如兩個翅膀,一起帶動上市公司在經濟周期的起伏中穿梭前行,“國民共進”特征在今年入主案例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宏觀經濟和中觀產業壓力之下,部分擔憂聲音的出現,反映了市場對民營經濟后續可持續性發展動能的憂心。
近些年,部分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外部沖擊等多元挑戰并存,發展壓力較大。這說明,面對經濟增速的變化,以及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變化,原有粗放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慣性需要擺脫,如何在外部環境與內部因素相互交織的新生態下,尋求更有韌性的成長方式,是擺在不少民營企業家面前的核心課題。
而對于國有經濟而言,也需要高度重視“入主后”時代的整合工作,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國資企業近兩年一直在強化利潤考核和市場運營,尤其今年還提出“一利五率”等新的考核體系。這要求國資股東要重視現金流,既要考慮投入產出,更要降本增效,管理運營也需要更加符合市場規律。
對于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的這些新要求,也將實現兩者更強的“互補式”綁定,為更進一步的“國民共進”增添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