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近期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蔚然成風,啟動回購的公司家數、回購金額不斷擴容,形成方案、回購落地的“進度條”也不斷推進。回購已然成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重要抓手。
在股價處于底部區域時,賣壓相對不大,市場最缺乏的就是信心。用“真金白銀”回購股份,正是解鎖信心缺乏的一把鑰匙,給市場更多確定性預期。一方面,回購并注銷部分股份有利于提升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等財務指標,也是產業資本向市場傳遞的積極信號;另一方面,回購往往意味著股價低估,上市公司回購疊加基金券商自購,也預示著盈利修復與預期改善。
在這一波回購浪潮中,科創板企業成為一股重要力量。一部分股份回購資金來自IPO超募資金,還有一些是自籌資金或自有資金。這些資金以回購方式入場,不僅有利于支撐股價、提振信心,還可與股權激勵、核心員工綁定、可轉債融資等運作形成聯動,從而對持續推進研發創新產生積極作用,促進上市公司建立健全長效激勵機制,助力長遠發展。
當然,對于這輪回購,市場還有一些擔心有待釋清。比如,部分公司雖然明確回購,但是實施落地相對緩慢;還有個別公司實施回購計劃未達到披露下限金額,遭到監管關注。再比如,股票注銷的數量尚難言多,更多是用作股權激勵或者員工持股計劃,這會引發部分投資者 “是否在給高管謀福利”的擔憂。對此,上市公司有必要對類似擔憂給出進一步解釋,必要時通過高管或大股東增持等行為,借助多元方式,給市場注入更強信心。
復盤歷次回購熱潮,我們可以獲得諸多啟示:股票回購主要集中于市場階段性底部或者行業下行區間;低估值公司更傾向于開啟股票回購;回購額與總市值之比,和超額收益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因此,有不少機構或市場人士認為,回購可以視為“政策底”之后的“市場底”信號。
從中長期來看,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還要靠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因此,如何引導上市公司提升公司治理效率、創新能力和回饋股東意愿,仍然是提振市場信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