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之后,更多國產AI芯片企業加速奔赴資本市場。
6月30日晚間,沐曦集成電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沐曦”)的科創板IPO獲受理,A股的GPU賽道將迎來新秀。
根據招股書披露,沐曦擬募資39.04億元,主要將資金用于新一代通用GPU、AI推理芯片及前沿異構計算架構的研發與產業化。
這家成立僅五年的芯片企業,被視作國產算力挑戰國際巨頭的生力軍之一。盡管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沐曦能否借助上市,在資本、技術與生態之間找到平衡點?其招股書提供了諸多信號。
沐曦的招股書指出,近年來我國本土品牌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場滲透率已呈顯著上升趨勢,但總體上仍處于發展相對初期階段,尚未形成較明朗的競爭格局。
按不同技術路徑劃分,沐曦的主要國內競爭對手包括以海光信息、天數智芯、壁仞科技、摩爾線程等為代表的通用型計算架構(GPU)芯片設計企業,和以華為海思、寒武紀、昆侖芯、燧原科技等為代表的專用型計算架構(ASIC/DSA)芯片設計企業,呈現百花齊放態勢。隨著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國產進程的不斷加速,未來或將有更多國內廠商進入到該市場參與競爭。
沖刺科創板
在近年GPU的創業浪潮中,涌現出了“國產GPU四小龍”——摩爾線程、沐曦、壁仞科技、燧原科技。
沐曦是其中之一,它成立于2020年,創始人陳維良曾任AMD高管。團隊中,還有一眾來自AMD、華為海思等大廠的技術大牛。科技光環加上國產進程加速的背景,AI芯片賽道吸引了諸多投資人的目光。
沐曦的投資陣容亦堪稱豪華,其官方信息顯示,自成立以來,公司累計經歷8輪融資,金額達到數十億元。其投資機構包括國調基金、中網投、上海科創基金、浦東創投集團、經緯中國、和利資本、紅杉中國、光速中國、國創中鼎、智慧互聯產業基金、湘江國投、聯想創投、啟夏資本、招商金臺、復星銳正、東方富海、創徒投資等。
此前,沐曦的估值已超過210億元,進入“獨角獸”之列。去年以來,GPU企業就密集啟動上市進程,融資的同時也加速爭奪算力市場的份額。
從產品層面看,沐曦的GPU目前主要面向數據中心市場,而數據中心也是近兩年AI增長最快的領域。沐曦的核心產品包括通用GPU產品“曦云C系列”、推理GPU“曦思N系列”、用于圖形渲染的“曦彩G系列”。
招股書顯示,沐曦的旗艦產品“曦云C系列”訓推一體GPU芯片基于全自研的GPU IP、指令集和架構,在通用性、單卡性能、集群性能及穩定性、生態兼容與遷移效率等方面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具備較強的綜合競爭力;截至報告期末,沐曦的GPU產品累計銷量超過25000顆,已在多個國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和商業化智算中心實現規模化應用。
此外,沐曦還構建MXMACA軟件生態,兼容主流標準。更自主,也意味著更高的投入,沐曦最近3年累計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也高達282.11%,累計研發投入金額為22億元。不過,公司目前尚未盈利。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2024年,沐曦營收分別為42.6萬元、5302.1萬元和7.43億元,增速顯著;但同期凈虧損7.8億元、8.7億元、14.1億元,三年總虧30.6億元。
沐曦解釋稱,虧損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國產芯片滲透率低,面臨技術標準適配及用戶習慣遷移障礙,生態建設需突破,市場拓展呈漸進式發展;公司銷售規模處于快速爬坡階段,目前收入規模仍然難以覆蓋成本費用支出;此外還有大額研發投入和股份支付費用等。
而此次IPO沖刺背后,也離不開政策東風的加持。今年科創板深化改革“1+6”政策措施正式落地,為尚未盈利但具有關鍵核心技術、行業競爭力強的“硬科技”企業打開綠燈。
對沐曦這樣處于投入高峰、尚未盈利但擁有技術壁壘、存在市場空間的集成電路企業而言,資本市場正釋放出更加包容和精準的信號。
三大派系突圍AI芯片
過去三年,GPU在算力市場的地位快速上升,而GPU國產也成為科技自主的關鍵領域之一。
一方面,國內受AI大模型興起、“東數西算”工程推進以及信創政策持續引導;另一方面,美國對AI芯片的管制,反而推動著中國GPU國產化進程。
目前,國內已有沐曦、壁仞科技、天數智芯、摩爾線程、燧原科技等廠商發布GPU產品。沐曦之外,比如摩爾線程聚焦全功能GPU,成立于2020年10月,創始團隊來自GPU巨頭英偉達;壁仞科技官網顯示,首代壁仞科技通用GPU產品基于原創訓推一體芯片架構,已在多地智算中心落地,壁仞科技實現中國首個四種及以上異構芯片混訓技術落地,突破了算力孤島難題。
盡管與英偉達在制程工藝、CUDA生態、驅動優化等方面尚有差距,但國產廠商在軟硬協同、自主IP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步,國產GPU的“可用性”逐步顯現。
縱觀國內的AI芯片市場,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派系。其一是科技巨頭陣營,華為、阿里、百度、騰訊均已布局自研AI芯片。
其中,華為昇騰進展飛速,能夠訓練出千億級大模型。最新的昇騰CloudMatrix 384超節點面世,欲對標英偉達產品GNVL72;同時,百度自研的昆侖芯也多次迭代,日前百度智能云點亮昆侖芯P800萬卡集群,并宣布將進一步點亮3萬卡集群。
多位業內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這些企業既有大模型,也有芯片,兩者的緊密合作協同,能夠相互促進。大模型對算力提出更高需求,算力的更新又可以推動模型升級,所以兩者的配合,是科技巨頭的優勢。
其二是AI和GPU的純芯片廠商,既有寒武紀、景嘉微、海光信息等已經上市的公司,也包括燧原科技、沐曦、壁仞科技、摩爾線程、天數智芯等。他們主要面向GPU的核心市場,包括圖形渲染、數據中心等等。接下來,上市企業的名單將增加。
其三是面向細分市場的企業,比如在車載AI領域,有地平線、黑芝麻等創新企業。
眼下,各個派系的企業代表都在奔跑中,昇騰的突破、GPU公司沖刺IPO,也標志著國產GPU生態邁入體系化、工程化建設新階段。從研制一顆芯,到打通一條鏈,再到支撐一個生態,這是一場“十年磨一劍”的技術耐力賽。
而在中國市場上,國產芯片占比正在上升。TrendForce集邦咨詢研究經理龔明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25年中國AI服務器市場的AI芯片供應中,國內AI芯片的比例將增至40%,英偉達等企業的供應占比估計會降到41.5%。
現在GPU市場依然是英偉達、AMD等巨頭稱霸,但是中國市場上,今年H20芯片受美國新出口禁令影響,占比下修。政策和技術的變遷下,新的市場空間正在顯現,且看誰能夠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