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官網顯示,捷付睿通(內蒙古)支付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公司注冊資本已獲批。
《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下稱《條例》)頒布以來,各大支付公司紛紛更名、增資,動作頻頻。近期,央行官網發布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換證)公示信息(2025年7月第一批次),公告顯示,花瓣支付(深圳)有限公司、抖音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樂刷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支付機構獲得“長期有效”支付牌照。
業內人士指出,“長期”并不意味著“永久”,本次牌照有效期更新后,行業監管走向常態化,從“數量管控”轉向“質量優化”,通過動態退出機制,加速行業出清與資源整合,推動牌照價值回歸。
小米旗下支付機構增資、更名
根據公告,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同意捷付睿通(內蒙古)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捷付睿通”)增加公司注冊資本。
資料顯示,捷付睿通成立于2011年1月,最早由呼和浩特市盛銀和睿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創辦,注冊資本為1億元。2011年8月,捷付睿通首次獲得支付牌照,獲準開展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銀行卡收單等支付業務,并于2021年、2024年順利續展,隨行業規定調整,其業務類型變更為“儲值賬戶運營Ⅰ類、支付交易處理Ⅰ類”。
其中,2016年,捷付睿通引入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小米科技”)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和主要出資人,公司開始圍繞小米互聯網應用場景進行了支付業務戰略布局。根據天眼查信息,捷付睿通控股股東為小米科技,持股比例97%,小米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則持股3%。
在官網中,捷付睿通展示了旗下以小米操作系統為基礎的APP“錢包”(原“小米錢包”),聚合移動支付、交通出行、生活服務等多種使用場景,可實現線上快捷支付、生活充值繳費、Mi Pay支付、掃碼付、交通卡、門卡、車鑰匙、eID等多種功能,以及貸款、分期等金融服務。
往前追溯,捷付睿通于2024年6月完成更名,由“捷付睿通股份有限公司”改名為“捷付睿通(內蒙古)支付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支付”及所屬區域內容。
梳理來看,捷付睿通更名及增資均是為了滿足《條例》的新規要求。
2024年5月1日,《條例》正式實施,其中明確,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名稱中應當標明“支付”字樣;此外,設立非銀行支付機構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人民幣1億元,且應當為實繳貨幣資本。
據記者梳理,《條例》實施后,為滿足合規和發展需要,多家支付公司“大手筆”增資。6月10日,財付通(即“微信支付”)獲批增資70億元,注冊資本增幅45.75%至223億元,這也刷新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最高注冊資本紀錄。此外,抖音支付、樂刷支付、盛迪嘉支付均在年內完成增資。
13張“長期有效”牌照下發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央行在《條例》實施后首次公布機構續牌結果。
7月4日,央行公布2025年7月第一批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換證)公示信息,資和信、易寶支付、運達支付、抖音支付、云匯支付、匯聚支付、樂刷支付、石基支付、花瓣支付、邦付寶支付、理房通支付、盛迪嘉支付等13家支付機構正式獲批“長期有效”的支付牌照。其中,抖音支付、花瓣支付分別隸屬于字節跳動、華為。
根據公告,多家支付機構此次未獲牌照續展,其中,廣州合利寶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被終止續展、廣東粵通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續展不通過;瑞銀信支付技術有限公司、金運通網絡支付股份有限公司未提交續展申請;山東飛銀支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人保支付科技(重慶)有限公司則主動申請不續展。
“長期有效”是否意味著不再“嚴監管”?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長期”并不意味著“永久”,本次牌照有效期的更新,透露的是支付行業監管走向常態化,觸犯紅線仍會被撤銷牌照。
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向記者表示,13張牌照變為“長期有效”,體現了監管思路向備案制轉變,有利于打破行業周期性續牌壓力,為機構長效經營與戰略布局注入穩定預期。“但并不意味著監管放松,反而對支付機構的合規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表示,從牌照管理到業務運營,《條例》的目的就是構建對支付行業的全方位監管體系。
王蓬博認為,《條例》中對合規的要求明顯增加,通過全鏈條監管、穿透式股權管理、過渡期安排等機制,推動著支付行業從 “規模擴張” 轉向 “質量發展”,支付機構相應的合規短板也逐漸補齊到金融基礎設施應有的水平。
校對:王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