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券商半年報收官,投行業務呈現整體回暖、內部分化的新態勢。Wind數據顯示,全行業投行虧損家數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但與此同時,部分券商仍深陷虧損困局,甚至由盈轉虧,折射出當前證券行業轉型期的機遇與挑戰。
從盈利面來看,今年披露投行利潤的券商中虧損家數僅為10家,較2024年同期的20家減少一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在內的頭部券商已全面扭虧為盈。中金公司表現尤為亮眼,投行收入同比激增149.70%,以14.45億元躍居行業第二,重返投行前三。
然而冰火兩重天。仍有10家券商投行業務處于虧損狀態,其中國金證券虧損9806.98萬元,成為行業虧損最大的券商;中泰證券則從去年同期的盈利1.39億元轉為虧損3759.35萬元。IPO項目銳減是導致這些券商業績下滑的關鍵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投行新趨勢正在顯現:面對A股市場IPO節奏調整,頭部券商紛紛將目光轉向港股市場。中金、中信等機構通過香港子公司加大布局,積極參與港股IPO業務。中金國際(中金公司香港子公司)今年前八個月港股承銷規模已達225.82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市場份額遙遙領先。
但港股業務的擴張也帶來新的挑戰。根據Wind數據,雖然頭部券商收入規模顯著增長,但利潤率普遍下滑至20%左右,不及2023年“827新政”前50%水平的一半。這反映出在競爭激烈的港股市場中,部分券商不得不以價換量,通過更具競爭力的報價爭取市場份額。
盡管面臨利潤率壓力,內資券商在港股市場的競爭力正在快速提升。截至9月5日,港股IPO承銷金額前五名中,內資券商已占據四席,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冰火兩重天!10家券商投行仍在虧損,有的甚至由盈轉虧
券商投行正在逐步走出寒冬期。
2024年中報顯示,在披露投行業務利潤的48家券商中,有20家出現虧損,占比高達41.67%。其中不乏投行實力強勁的頭部券商,例如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
而從2025年中報來看,投行盈利能力顯著改善,投行業務虧損的券商數量降至10家,較去年同期減少一半。頭部券商投行已全部扭虧為盈,處于虧損狀態的多為中小券商投行。今年投行仍然虧損的券商包括:國金證券、山西證券、國信證券、中泰證券、中原證券、華西證券、太平洋、長江證券、國元證券、華林證券。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數券商投行2025年利潤增加的同時,也有個別券商虧損擴大,甚至有些在2024年中報盈利的券商,在今年中報出現虧損。
最為典型的是中泰證券投行,其2024年中報利潤為1.39億元,位列行業第十;今年上半年卻虧損3759.35萬元。中泰證券屬于排名靠前的地方腰部券商,近年來營業收入保持在行業第15至20名之間,2025年中報以52.57億元位列券業第18名,投行業績排名與營業收入排名基本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中泰證券投行盡管上半年虧損3759.35萬元,成為披露投行利潤的券商中僅有的10家虧損投行之一,但其上半年投行營業收入仍以2.61億元排在行業第16名。
另一家投行收入排名較好但利潤虧損擴大的券商是國金證券。其投行今年上半年以3.77億元的較高收入位列券業第11名,虧損卻高達9806.98萬元。去年同期,國金證券投行虧損額為1750.89萬元,遠低于當時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頭部券商的虧損規模。
如今,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投行已扭虧為盈,上半年利潤分別達到2.76億元和1.80億元,位列行業第五和第九。而國金證券投行的虧損卻進一步擴大,成為今年投行利潤虧損規模最大的券商。
為何頭部券商投行已經扭虧為盈,而國金證券、中泰證券的投行利潤反而大幅縮水?關鍵因素之一在于IPO項目銳減。
根據Wind數據,去年上半年,國金證券、中泰證券曾分別保薦3家、2家企業A股上市,而今年前六個月,兩家券商保薦上市的企業均只有1家。此外,國金證券保薦上市的主板項目肯特催化募資規模未達預期,原計劃募資5.71億元,實際募資僅3.39億元,完成率僅為59.37%。
不過,8月份國金證券接連保薦能之光、巴蘭仕兩家企業在北交所上市,募資完成率均超過96%。其中,巴蘭仕實際募資3.45億元,甚至超過由國金證券保薦的主板項目肯特催化的實際募資額。受此影響,國金證券投行下半年業績或將明顯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頭部券商此前將更多精力集中于主板、科創板等募資規模更大、收入性價比更高的項目。隨著IPO節奏調整,頭部券商紛紛下沉,加大在北交所、新三板等各類項目中的投入,進一步擠占了原本屬于中小券商投行的市場空間。“827新政”實施已超過兩年,頭部券商策略調整的效果逐步顯現,與之相對應,中小券商投行的劣勢也愈發明顯。
此外,今年虧損的投行中還有兩家值得關注:一家是太平洋證券,其投行今年上半年由盈轉虧,去年1—6月利潤為1852.17萬元,今年上半年虧損1084.68萬元。不過太平洋證券投行盈利轉虧損的差值相對較小,其在上市券商中的綜合排名也相對靠后。
另一家是國信證券。該券商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凈利潤等表現優秀,總營收110.75億元位列券商第八。這是其自2018年以來首次在中報期進入券商營收前十,實現了排名的重要突破。然而投行業務成為國信證券業績的最大拖累,上半年虧損4072.6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4168.71萬元虧損規模略有收窄。
中金公司強勢回歸,投行收入靠什么逆襲殺回行業第二?
哪家券商投行進步最大?
如果單看投行收入同比增速,有三家超過200%,分別為中銀證券(216.81%)、國聯民生(214.94%)和華安證券(214.50%)。其中,中銀證券與華安證券基數較小,去年上半年投行收入均為3000余萬元,今年上半年增至1億元左右。
國聯民生上半年投行收入為5.44億元,排名行業第七,屬于中大規模投行中增速最快的一家。不過,其投行收入的顯著增長更多源于券商合并——2025年半年報是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合并后披露的首份詳細財務數據。需要注意的是,合并前的上市券商國聯證券投行并非其優勢業務,排名常年在20名以外;而民生證券則以投行為特色,多次躋身行業前十,2024年上半年以5.39億元位列券業第七,僅次于中金公司。
排除合并因素,頭部投行中增速最快的當屬中金公司,無論是收入還是利潤均有大幅提升。
利潤方面,2024年中金公司投行一度出現虧損,前6個月虧損7.84億元。當時,中金公司面臨A股和港股市場IPO等多個投行細分領域的多重壓力,加之其龐大的投行團隊規模與較多高成本的海外布局,使其承受的壓力較多數券商更大。
2024年四季度起,港股市場回暖,IPO提速、募資規模也隨之增加。在港股市場常年位居中資券商榜首的中金公司投行開始快速“回血”,截至當年年底,投行已扭虧為盈,實現利潤4.23億元。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場繼續向好,中金公司投行收入也隨之大增,今年1—6月利潤已達2.76億元。
從收入來看,進步則更為顯著。去年上半年,中金公司投行收入僅為5.79億元,今年上半年大幅增至14.45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49.70%,排名也由去年同期的第六提升至第二,與“券業一哥”中信證券的差距收窄至6.09億元。
實際上,中金公司投行業績大增的關鍵在于港股業務。其在香港的業務通過子公司中金國際開展。今年上半年,中金完成了寧德時代港股IPO(2023年以來全球最大IPO)、海天味業、三花智控等明星項目,服務中資企業全球IPO融資規模約111億美元,位列市場第一。
拉長時間線來看,根據Wind數據,今年前八個月,中金國際港股IPO承銷金額已達225.82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較排在第二的中信里昂(中信證券香港子公司)多出112.77億元,優勢相當顯著。
港股成頭部券商新戰場!中金、中信激戰高盛、大摩
細察券商投行半年報數據,還有一大信號值得關注:頭部券商收入增勢顯著,但利潤率并不高,多數在20%左右。而在2023年“827新政”以前,投行利潤率達50%以上的頭部券商大有人在。
以中信證券投行為例,其今年上半年利潤率僅有21.94%,去年同期為25.33%,2023年同期為48.72%,2022年同期為53.51%,2021年同期為54.55%。換言之,中信證券投行利潤率已經連續四年下降,如今利潤率不及此前高點時的一半。
盡管中信證券投行今年上半年利潤率只有21.94%,但在頭部券商投行中已屬較高水平。上半年投行收入在10億元以上的券商包括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國泰海通、華泰證券、中信建投五家。除了華泰證券利潤率較高、中信證券利潤率為21.94%外,其余三家券商投行利潤率均不足20%,其中國泰海通投行利潤率最低,僅有13.38%。
頭部券商投行利潤率銳減,原因何在?
根據受訪投行保代分析,多重原因共同導致這一現象,其中最為核心的因素有兩個。
其一,對于頭部券商而言,A股IPO大規模超募一度屢見不鮮,超募部分投行提成更高,這是投行此前高利潤率的重要來源之一。“827新政”后IPO募資規模的銳減,以及此后出臺的《國務院關于規范中介機構為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禁止承銷費用按發行規模遞增收費比例,外加監管對部分項目承銷費進行指導,使得投行從IPO項目中所獲得的收入顯著降低,利潤率隨之大幅下降。
其二,隨著A股IPO節奏的持續調整,設有香港子公司的券商們紛紛將更多精力投入港股,一場A股投行人與港股投行人的合作就此展開——A股保代勸說部分原本計劃沖刺滬深北交易所的企業赴港上市,該保代的香港投行同事與A股保代合作,共同保薦企業沖刺港股IPO。
由于企業赴港上市必須由持有香港相關資格證的保代進行保薦,因此A股保代無法直接保薦企業赴港上市;外加內資券商港股投行人手普遍遠小于A股人手,因此A股保代承擔這項合作中的大部分實際工作,收入則由二者團隊共享。
與A股IPO市場是中資企業的天下不同,在港股市場,內資券商面臨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國際知名投行,以及香港本土券商的強有力競爭。在將更多精力轉至港股后,一些內資券商采取的策略是:以提高市占率為首要目標。低價搶市場即成為隨之而來的常見操作。受此影響,部分投行港股業務收入提升顯著,但利潤率有限,繼而加劇了投行利潤率的整體下降。
可喜的是,內資券商在港股市場的競爭力正在快速提升。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5日,2025年港股IPO承銷金額前五名中(按發行日),內資券商占據四席,并且位列冠軍的中金國際以255.94億元的承銷規模遙遙領先,是排在第二的中信里昂(中信證券香港子公司)的2倍有余。第二至第五分別為中信里昂(中信證券香港子公司,112.98億元)、摩根士丹利(104.10億元)、華泰金控(華泰證券香港子公司,100.24億元)、中信建投國際(89億元)。而在此前多年,港股IPO前五名里中資券商最多只有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