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股市持續升溫,權益基金發行市場正迎來一股暖流。
9月以來,新基金發行市場上不僅“日光基”再現,更有多達10只權益類基金選擇提前結束募集,權益基金回暖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分析人士指出,自2024年市場顯著反彈以來,投資者信心明顯回暖,對權益類產品的需求增加,疊加基金公司積極把握市場機遇,共同促成了當前基金發行的火熱景象。
月內10只權益基金提前結募
9月10日,匯安基金公告稱,匯安成長領航混合原定募集時間為9月1日至9月19日,經與本基金托管人招商銀行協商一致,決定將本基金募集結束時間提前至9月10日。
前一天的9月9日,南方基金公告,南方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已于9月3日開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為9月12日,為了更好地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本基金的募集截止日提前至2025年9月9日,提前結束本次發售。
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梳理,僅9月份以來,已經先后有13只基金公告提前結募,其中10只均為權益基金。
發行市場的火熱下,除了有上述基金紛紛提前結募外,甚至部分基金出現了一日售罄的情況。其中,華商港股通價值回報混合、招商均衡優選混合兩只基金均因觸及募集規模上限,在發售當天便迅速結募,“日光基”再次頻現市場。
“部分基金快速結募,是市場環境、投資者需求以及基金公司主動調整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表示,自從2024年市場顯著反彈以來,市場信心明顯回暖。國內權益市場經過長期調整后,部分投資者對權益市場的信心逐漸恢復,投資熱情有所提升,對權益類產品的需求增加。基金公司為了把握市場機遇,會更主動地進行產品設計和發行工作,主動布局熱門賽道,加快產品發行節奏,以搶占市場份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基金的快速結募現象。
新發市場顯現暖意
隨著越來越多權益基金提前結募,9月的權益基金新發市場顯現暖意。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0日,9月以來新成立了54只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計為47只,占到了總發行數量的近九成,權益類基金成發行主力。
從發行規模來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自9月以來已經合計發行了約352億元,其中,15只本月新成立的混合型基金合計發行規模為140.23億元,平均發行規模為9.35億元,創下近兩年混合型基金平均發行規模的月度新高。
比如,前述的招商均衡優選混合,募集當天的認購規模便超過了80億元,按照56.67%的末日比例確認后,最終的成立規模為49.55億元,是年內成立規模最大的主動權益基金。
另外,廣發創業板指數增強、富國國證機器人ETF、博道中證全指指數增強A、平安港股通科技精選、交銀產業臻選等11只9月以來新成立的權益基金,成立規模也超過10億元。
均衡配置兼顧安全和收益
具體到資產配置上,多位基金經理認為,雖然過去一段時間的科技成長風格較為極致,但立足長期配置,仍然建議投資者均衡配置,如通過“核心+衛星”或杠鈴策略兼顧安全和收益。
博時基金權益投資一部投資總監兼基金經理曾豪認為,當前,市場突破3800點并創下多項十年紀錄,這一表現充分體現了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經濟基本面持續修復的積極成果,往后看,市場有望呈現“結構性慢牛”特征。
操作建議上,曾豪建議采用“核心+衛星”配置,大部分倉位配置低位的藍籌比如周期和部分消費,小部分倉位布局高彈性賽道(數字經濟、專精特新),還要關注醫藥、消費電子板塊。
“在樂觀行情環境中,市場主線或會隨著估值、情緒和流動性環境變化而產生變化,切換的時點和催化劑判斷變得尤為關鍵。在當前流動性寬松情況下,仍然是圍繞新質生產力+自主可控+AI產業趨勢的合力驅動,科技成長行情可能值得關注。同時,處于低位的大宗商品也可能明顯受益于流動性的改善,供給側受限的周期品可能存在投資機會,有色、化工、鋼鐵、建材等也可能會有機會。最后,跟內需相關度不高的新消費最近出現調整,此時也可能具備一定的投資價值。”曾豪表示。
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張景松表示,信心前置與流動性驅動的行情有望持續,權益資產在國內大類資產比較中占據愈發重要的地位。行業選擇上,機構投資者的杠鈴策略預計持續,成長一側景氣成長有望重回視野,應結合產業生命周期位置,聚焦被低估的大盤成長資產以及未來1—2個季度業績突出的新興科技資產。
“7月以來,市場在成長一側的投資結構比較極致,但從基本面觀察,大盤成長中有更為多元化的投資機遇,而且這兩個邏輯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共榮關系。”張景松表示。
上版:劉珺宇
校對: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