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破解商業航天企業融資痛點,業內期待更多耐心資本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曹晨2025-09-08 10:31

“科創板第五套標準出臺后,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預期和信心大幅增強,行業也甩開顧慮,大步向前拓展業務,包括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快業務推進節奏。”近日,中科宇航副總裁樊娜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近日,中科宇航完成IPO輔導備案。在科創板新政明確支持商業航天企業上市后,目前已有藍箭航天、屹信航天等頭部企業啟動上市輔導。

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獲悉,科創板新政為行業注入了信心,也帶動了一級市場的投資熱情。不過,因技術攻堅久、量產投入大,業內期待更多“耐心資本”入局,為技術突破與商業化閉環提供長期支撐。

新政提振行業信心

樊娜對記者表示,當前,中科宇航的量產計劃正穩步推進,對供應商的采購量明顯增加。

中科宇航擴產的信心,來自資本市場新政的護航。6月18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以設置科創成長層為抓手,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并擴大適用范圍,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上市。

“科創板第五套標準出臺后,公司加速對接資本市場步伐。”在樊娜看來,上市之后,商業航天企業擁有更好的融資通道,能增強自身發展能力,且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管理能力有望同步提升。同時,上市對企業拓展訂單、參與國際競爭也將形成支撐;此外,在商業航天產業鏈環節,企業還可通過上市融資開展兼并收購,充分發揮資源效能。

在業內看來,新政破解了商業航天企業“技術有突破、前景廣,但研發投入大、暫未盈利”的融資痛點。此前,因重資產、高風險等屬性,多數企業受限于“盈利指標”門檻,難以進入資本市場。

政策紅利下,藍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三家頭部企業相繼啟動上市輔導,拉開商業航天“IPO第一梯隊”沖刺序幕。

政策同樣為早期投資機構注入了信心。“政策優化了退出通道,提升了資本信心。可以說,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擴容,允許未盈利企業憑借核心技術實力上市,直接解決了一級市場的退出堵點。”作為長期布局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資機構,國科資本相關負責人也明顯感受到市場的變化。

該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資本市場新政出臺,正值中國商業航天從技術驗證向商業化運營轉型的關鍵階段,有助于商業航天構建“政策—技術—市場”的良性循環,點燃了一級市場的投資熱情,推動資本積極布局。

產業政策持續發力

近年來,國家頂層設計與地方配套政策協同發力,推動著商業航天產業化發展駛入快車道。

早在《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便已明確提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航天領域,為商業航天產業打開了準入大門。

2024年,商業航天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定位為“新增長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及商業航天,不僅肯定其作為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態勢,更突出了該產業在國家經濟轉型與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戰略意義。

地方配套政策也加速落地。8月19日,廣東發布《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涵蓋七大領域21條具體措施,瞄準衛星星座、火箭研制等核心環節,加速助推商業航天產業集群發展。

據媒體初步統計,近年來,20多個省區市先后發布40余項政策規劃,支持商業航天關鍵技術創新、產業化落地、生態建設、場景開拓等,帶動數字經濟、網絡通信、高端制造等領域創新發展。

在業內看來,產業政策在解決商業航天行業準入、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等核心痛點上成效顯著。

“在準入機制放寬方面,通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有效激發了各類市場主體的參與活力;在發射場商業化運營領域,不僅支持設立社會資本主導的商業航天發展基金,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發射場建設與運營,還同步引入市場化運營機制,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提供發射工位租賃、測控服務共享等商業化服務;在產業鏈集群化培育上,各地也相繼出臺專項支持政策,形成了覆蓋研發、制造、應用等環節的多層次支持體系。”國科資本相關負責人說。

不過,業內對于未來商業航天產業支持政策仍有期待。樊娜表示,首先是技術迭代層面,希望國家設立重大課題時進一步開放商業航天企業參與,引導企業聚焦關鍵領域攻關;其次是任務承接層面,公司通過多次執行國家重大發射任務,發現國家任務對民商火箭起到很大引導作用,同時也降低了相關的發射成本,是個雙贏的局面,因此建議政策更加鼓勵商業火箭公司參與國家任務承接,通過穩定的需求端支撐,助力企業平衡經營風險與成本管控。

中航證券研究所軍工分析師王宏濤認為,隨著以6月18日IPO新政為代表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逐步施行,商業航天產業的投融資活動有望持續活躍。

期待耐心資本加入

近年來,隨著政策的持續推動,商業航天走向產業化,融資活動也逐漸增多。

根據創業邦旗下睿獸分析發布的《2025中國商業航天創新生態報告》,2024年商業航天領域融資事件138個,披露融資金額202.39億元,均為歷史新高。從資金流向來看,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衛星應用、火箭制造、衛星制造三個細分領域熱度較高,獲得更多的資金流入。

盡管融資市場向好,但業內人士指出,行業真正需要的是能陪伴企業度過技術攻堅、量產爬坡、應用培育全周期的耐心資本。

“當前,部分投資者對商業航天企業面臨的高風險科研試驗缺乏足夠容錯空間。”某商業航天頭部企業高管對記者表示,要推動商業航天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需進一步引入耐心資本。一方面要強化社會力量參與,以長期主義視角陪伴產業成長,共同培育壯大這一新興領域;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核心能力支撐,企業需切實展現出產品迭代、產能釋放與市場交付的硬實力,為資本注入長期信心。

國科資本相關負責人表示,耐心資本的價值不僅是提供關鍵資金,更在于以長期陪伴精準解決企業不同階段痛點:技術攻堅期,助力完成高風險研發驗證,掃清技術突破的資金顧慮;量產爬坡期,緩解重資產投入壓力,支撐產能提升;應用培育期,持續注入資源推動商業化閉環,加速市場落地;全球化布局階段,幫助打破跨區域資源壁壘,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樊娜直言,對于火箭發射、衛星制造等領域的企業而言,降低成本是核心目標之一;唯有實現這一目標,才能真正推動行業商業化進程提速。

“火箭業務偏向技術領域,產品為王,本質是火箭工業化的過程,而要實現‘降低成本’這一核心目標,關鍵在于提升運載能力、增加發射頻次,這兩者上去了,成本自然會隨之下降,最終達成大運力、低成本、高頻次的發射效果。融資政策支持的核心價值,也正在于通過引導與保障,助力企業加快研發進程、推進量產落地,從而更好地契合市場需求。”樊娜表示。

國泰海通證券分析師認為,中國在火箭的發射頻次、運載能力和成本效率上仍需提高。政策與資本正成為推動民營火箭突破的重要力量。預計2030年中國火箭發射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100億元,隨著民營火箭企業在垂直回收、可重復使用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未來可回收火箭市場空間有望大幅擴大,長期看可回收火箭或將成為商業航天運力增長的主力。

責任編輯: 戎艾茵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日本美女不卡在线 | 日本老肥熟视频 | 亚洲AV综合AⅤ国产AV综合 | 亚洲精品青青操久久 | 中文亚洲日韩A∨欧美 | 色多多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